第A10版:二泉月·文学

春节菜肴里的仪式感

  | 李志石 文 |

  打我小时候记事起,除夕晚的年夜饭菜肴,再加上一些传统的炒花生、炒蚕豆、糖果糕点等,那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大年初一,我父亲会给灶神爷敬上蜡烛和香,还有饭菜。在跪拜之后,就给我们盛上年糕枣儿米饭,端上烧豆腐,谐音头富头富,表达的寓意是一开头就有富裕的预兆。还有就是给每人一个大菜头,预示着新年伊始就有好彩头,还会有一碗冻鲫鱼,鲫鱼鲫鱼,表达吉利的意思,鱼可以留着下顿吃,余下来,就是年年有余的意思。我父亲有一个正式拜寄的干儿子,虽然在自己家里过年,但也要给他留着和我们同样的饭菜。我父亲说,干儿子就是半个儿子,也是家人,盛上饭菜,表示他在和我们一起过年。

  结婚以后,我们好多年跟岳父岳母一起过年。同样是农村家庭,我岳父立的规矩比较多。大年初一早上总要摆上8个冷盘,再加几个热菜。总共才4个人,烧那么多的菜,怎么能吃下,那就不管了。用岳父的话说,过年就得有个过年的样子。

  在岳父家过年,我还感觉到彩礼的仪式感也融入了这些食物中。它们不再是简单的食材,而是承载着祝福和美好的象征。每一道菜,都寄托着父辈的心意,传递着浓浓的情谊。

  我甚至会觉得岳父的这种仪式过于繁琐。但转念一想,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菜肴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让我们明白,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体验和感悟。

  世间之味,千般流转。说句老实话,有些菜,初尝之下,或许并不合自己的口味,甚至令人心生厌烦。但我们还是要强装喜欢,因为这是一种仪式感。这也是做人的道理,是一种对生活的尊重。不然父辈们会不高兴,就少了过年快乐的气氛。

  吃菜里的仪式感,源于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它不仅是我们向祖先表示敬意的体现,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每一道菜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们是我们与过去、与祖先之间的纽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时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而南方人的春节菜肴花样繁多,是让我们慢慢地品尝。这也是在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去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无论是那鲜美的鱼肉,还是那软糯的年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品味。

  让我们珍惜每一次与食物的邂逅,无论是心仪已久的美味佳肴,还是初次尝试的陌生菜肴。因为每一次的品味,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让我们在吃菜里的仪式感中,找到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