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网事

回家过年的你,准备好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灵魂盘问”了吗?

AI小游戏《决战拜年之巅》被玩疯了

  游戏中的成就系统。  (网络截图)

  一轮游戏结束后的“孝子等级”评定。(网络截图)

  近日,一款名为《决战拜年之巅》的网页小游戏在网络走红。截至2月3日,游戏上线一周,用户数已超过百万。

  在这款游戏中,玩家向七大姑、八大姨、二大爷等AI亲戚拜年。面对亲戚们对结婚、工作等话题的讨论,玩家可以自由表达,每种回答将造成亲戚情绪的变化。只有顺利地与每位家人交流结束,才能通关游戏。

  害怕回家面对亲戚?先来练练

  “一开始玩,血压就低不下去了。”看到有人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这款游戏,陈女士也尝试去玩了玩,很快就“复刻”了类似的感受。

  几乎整个游戏过程,陈女士都用“气得血压高了”来形容。据陈女士介绍,游戏中,各路亲戚的话题以催婚、催生、要求其找一份“离家近、稳定”的工作为主。在一次对话中,陈女士向AI亲戚提及自己的真实职业,被AI亲戚批评不够稳定、社会评价不高等,认为陈女士“读书读傻了”。“这些话太真实了,我是真的被气到了,但是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就算我解释,对方也只是坚持自己的观点。”陈女士说。

  尽管在游戏里,陈女士无法对AI亲戚“有效回怼”,她还是尝试了其他“蒙混过关”的办法:“有时就干脆说谎,说我已经结婚、儿女双全、在家乡工作、年薪百万、正在修读博士学位……AI亲戚就会比较高兴。有时我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就转移话题。AI亲戚要给我介绍对象,我就说把我的同事介绍给他们的孩子。”

  玩家沈先生发现自己在“讨好”AI亲戚。在游戏期间,他一直在试图让AI亲戚满意:“结婚生子、找工作,在很多传统家庭里,这类话题是逃不开的。我的家庭属于‘半先进半传统’的碰撞,我能同时接触到新理念和传统理念,很多问题也能回答得很圆满。”许多回答也是沈先生的真实情况,他希望能就此梳理自己的规划,也通过AI亲戚的回答判断自己的规划是否正确。

  但在和“妈妈”对话时,沈先生发现自己不知道该怎么让“妈妈”满意:“‘如何承担家里的责任’,这个命题感觉实在是没有想到过,也没有接触过。说了很多,感觉也没有让她满意。很急眼,但还是在克制怒火。”

  沈先生在窘迫中第一次通关了游戏,也突然意识到“对面是AI”:“既然是AI,那我为什么要如同对待真人一般去讨好它?”在第二次游戏期间,沈先生改为发泄:“我可以对‘多嘴的,喜欢对我的生活指指点点的陌生人’发泄一些恶意,我突然就成为了‘发疯’的、愤怒的人,还能暴露各种叛逆的小爱好。”而AI亲戚们很快就败下阵来,只是留下一两句“你真让人失望”便离开了。游戏体验一下变为了“很爽”,沈先生感觉自己在颤抖。

  在社交网络上,还有人在对AI亲戚发泄情绪时突然被触动。有玩家在与“妈妈”对话时,从原本的复制粘贴网络用语,变为说出“妈,我想你了”,AI妈妈答复“你在外头,妈自然是放心的,但心里总是挂念”。有玩家在与“爸爸”对话时,即便多次打断“爸爸”说话,“爸爸”也坚持说完“爸爸爱你”,玩家称“一个通过怼奇怪亲戚来发泄的AI,却在结尾让我看到了渴望的幻景”。

  主创团队:希望让大家自由地表达

  打造这款游戏的团队为杭州智聊思远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4月,团队成员多为在校大学生,来自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

  2024年1月26日,总策划史宏杰与团队成员参加了一场环球线下游戏创作,活动要求参与者在48小时内创造一款“make me laugh(让我笑)”主题的游戏。1月28日,史宏杰团队完成了《决战拜年之巅》,随后有玩家在活动期间拍摄传播,逐步引起关注。

  史宏杰告诉记者,游戏灵感来源于网络热议的“江浙沪孝子”,其间造出的各种梗,他感同身受,同时也频频捧腹。而眼看春节将至,拜年则自然而然地成了另一个灵感来源。两相结合,游戏的主题很快就敲定了下来:“要么在家族聊天群里当个‘孝子’,把长辈们哄笑;要么当个‘不孝子’,把自己逗笑。总之,总有人会笑出来。至于是哄堂大‘孝’还是哄堂大笑,全在玩家一念之间。”在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下,前后不过两天,《决战拜年之巅》便完成了制作。1月30日下午,游戏正式上线。

  对于走红的原因,史宏杰猜测恰逢春节将至,游戏比较精准地定位了用户群体。

  在这款游戏中,玩家有初始设定,包括长期离家在外、年龄为16岁至26岁范围等:“一方面是和我们用户群体比较相似。另一方面,会被亲戚‘拷问’,一定是和亲戚不太熟悉。”

  除了玩家以外,几位出场的AI亲戚也都有大概的人物设计。史宏杰介绍,亲戚们的话题确实围绕工作、结婚生子、家庭等展开,自己从过往的作品中挑选了一些压迫感比较清晰的原型,而后进行细化:“我会去考量,玩家至少是要感觉到不舒服的。这需要有一些夸张,我们把亲戚的正反两面都放大了,更希望做‘刀子嘴豆腐心’的角色。”

  对此,史宏杰表示:“这是我的一点点私心。其实我们真的跟家人相处的时间不多,这段时间还是好好相处,不要应付。”

  专家建议:有时需要说“不”

  与《决战拜年之巅》同时引发讨论的还有“过年焦虑”,不少网友表示,催婚、收入等话题使人对回家过年产生焦虑。

  据央广网报道,应用心理学博士、二级心理咨询师廖春岭提及,春节前的焦虑多属于现实性焦虑,也就是由现实情境中确实存在的原因(包括已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引起的焦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实性焦虑,多与“讨好型人格”有关。这些人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想做到让周围的人都满意。

  面对家人的期盼,廖春岭建议,首先要有同理心,尝试从家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们的初衷是因为爱,才会有这样的期盼。同时,要学会自我肯定,即使与家人的期望不符,也应该坚信自己的价值和选择。另外,注意设立边界,虽然家人的期望很重要,但也要为自己设立有弹性的边界,“这意味着有时你需要说‘不’并与家人进行坦诚的沟通,了解他们期望背后的动机,同时表达你自己的感受、愿望和计划,尽可能取得互相理解。”

  1月24日,杭州市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发布回家过年单身青年的“反催秘籍”文章,提及“反催婚”是一个集情绪管理、非暴力沟通和纠正认知偏差为一体的高难度动作,“无论我们选择使用哪种招式应对催婚,最好先是认真思考并捋清自己真实的婚恋态度和人生规划,在此基础上为自己和父母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倾听和理解父母所处的境况,并坦诚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

  (红星新闻 解放日报)

  网友闲话

  @fama:AI也学会了PUA。

  @阿白: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春节回家的场合集中爆发。压缩的现代性,只把压力给到年轻人。

  @麦芽糖:我家亲戚从没这么烦人,都是喝酒,吃菜!喝不了酒的喝豆奶!讨论这道菜做得还可以,是怎么做的?那道菜做得不行,差了啥东西?碰杯说新年快乐贯穿全场!

  @troubadour:也看爸妈态度,毕竟亲戚都是爸妈的人情圈子。我爸很多年前就拍板决定我不需要过年见任何亲戚了,自己躺屋里玩手机就行,别人问就说我今年仍然没回家。

  @一只小喵咪呀:他们要说的无非是这十六字箴言:“要离家近、要进体制、要早结婚、想抱孙子”。除了“离家近”全都符合,怪不得我一直没感觉和亲戚尬聊有压力。

  @小迷糊睡不醒:最讨厌那些平常对你一点关心没有、一点忙不会帮的亲戚,突然过年的时候跳出来管你这管你那。

  @( ̄o ̄).zZ:种草了游戏是怎么回事。

  @冒号:期待出一版舌战同事的游戏练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