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用一片树叶摇动另一片树叶,家访是用一颗心灵去感动另一颗心灵。家访,是连接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为响应学校号召,凝聚家园合力,我和搭班老师晓晓在去年暑假冒着酷暑开启家访之旅。根据每个家庭的安排制定计划表,走进每个孩子的家中,与家长、孩子面对面交流,了解孩子家庭教育情况的同时,也有针对性地解答家长的困惑。
爱在家访,花开有声
开学报到前夕,我收到了小鱼爸爸发来的一条略显“奇怪”的信息:老师,报到这天我们的被褥可不可以先不拿来?我连忙向他了解情况,原来孩子整个假期都在寄宿制的暑托班,前一天才刚刚把被褥拿回家,希望清洗后再拿过来。我同意了他的请求,却陷入了沉思。
小鱼在班里年龄处于中间段,内向、害羞是我们三位老师对她的一致印象。学本领时很少看到举手,户外活动时也很少看到她追逐打闹的身影,但孩子们都喜欢她,她和谁都能玩到一起。饭后我和孩子们亲密聊天或是和孩子们拥抱时,她总是害羞地缩起肩膀往后退,像一棵含羞草。我明白,孩子对于亲密情感表现出了回避。每天离园的时候,眼看着班里的小伙伴一个个被父母亲亲热热地接走,长长的“小火车”一节一节缩短,她的小脸也黯淡下来。妈妈常常要等上一会儿才会气喘吁吁地出现在门口,有时候还要晚一些,更多的时候是晚托班的老师来接。
爱在家访,让爱弥漫
孩子那由希望转为失望的神情深深地刺痛了我,于是,沟通好上门的时间,我们来到了他们家进行家访。
面对我们的到来,小鱼躲在爸爸妈妈身后,只露出小半张脸,抿起了嘴角害羞地笑,桌子上摆放着几盘新鲜的夏令水果。还有饮料和几包小零食。妈妈介绍说:“这孩子,知道今天老师要来,昨晚就拉着我们逛超市去买好吃的。”我们惊讶不已,这还是那个平时不言不语的小鱼吗?通过接下来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都工作繁忙,异地打拼,家中没有老人帮着操持,下班到家时孩子往往都已经睡着了。从他们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父母深深的内疚,对此,我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高质量的陪伴,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她的的内心需求,可以是一幅藏着心声的画,也可以是一个下班回家路上购买的小礼物。当然,如果可以,希望父母工作时间可以有一些交错,尽可能保证孩子至少有父母一方较多的陪伴。对此,他们表示会再沟通。
一次户外活动后孩子们对泥地产生了探究的兴趣,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大家萌发了做泥砖搭房子的念头。然而,大家很快发现,靠自己做泥砖太慢了,需要发动爸爸妈妈的力量。将孩子们的请求发到班级群并请他们回家转达意愿给爸爸妈妈后,当晚,我又收到了小鱼爸爸的信息。原来,小鱼回家没有和他们提起这件事,问起时,她一脸平静地说:“我知道你们没有空,所以我就没有和你们说。”小鱼爸爸听后思绪万千,他鼓励小鱼以后积极报名亲子活动,爸爸妈妈都会来参加,并连忙发信息报名。
活动当天,天气炎热,穿着雨靴的小鱼和她的妈妈很快就汗如雨下,刚刚下过雨的泥巴地虽然给做泥砖提供了便利却也满是泥泞,一向爱干净的小鱼儿毫不在乎,像一只小蜜蜂殷勤地跑前跑后,接过泥砖、帮忙脱模、在阴凉处垒高、送回模具,笑容如阳光,绽放出最美的模样!
之后,她的变化更是喜人。来园时,总能听到她温温柔柔地主动打招呼,学本领时她小手高举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户外活动时时常能听到她银铃般的笑声。离园时,远远地看到妈妈的身影,她的双眼总射出惊喜的光芒。
孩子的成长让我的心中充盈着喜悦与欣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发出共鸣,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音调一致。”而家访,就是帮我们摸清每个孩子心弦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