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焦点新闻

瑞幸和星巴克都来了——

咖啡赛道“卷”到了乡镇?

  晚上9点,惠山区玉祁街上的商铺陆续打烊,瑞幸咖啡仍灯火通明,零零散散的顾客出来时均是人手一杯咖啡,四五个外卖小哥掐着表守在柜台前等待咖啡出炉。“没想到乡镇上也有品牌咖啡店了。”常年在上海打工的小镇青年刘小洋回家惊喜地发现,星巴克、瑞幸咖啡这些知名品牌咖啡店,已悄然在无锡的乡镇开始布局。

  下沉市场咖啡“浓”

  2022年,瑞幸咖啡开到了玉祁街上,生意红火,去年底,星巴克又进驻玉祁,与瑞幸咖啡相隔不过几百米。开业不到一个月,这里就成为小镇上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和社交中心。

  小镇居民秦锡表示,晚上散步还能喊上朋友,到星巴克喝个酸奶、点个蛋糕。在玉祁长大的刘小洋,在上海读书、工作,也就节假日会回家来,这个春节,她成了玉祁街上的常客,“如今,我可以每天来喝咖啡的地方了。”有趣的是,“今天去瑞幸还是星巴克”,已经成了玉祁街上居民最常说的口头禅。

  不难发现,下沉市场已经成为咖啡品牌重要的市场之一。记者采访中发现,星巴克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净新增门店169家,新进入28个县级市场,门店总数达6975家。喜茶、奈雪的茶等新茶饮头部品牌开放加盟,就连品牌服饰也陆续出现在了无锡乡镇的街头。

  越来越“潮”的乡镇

  “开了这家咖啡店后,我才知道原来玉祁有那么多外国人。”2022年,“90后”姑娘肖文佳离开了上海某出版社,回到无锡计划开一家咖啡店。“都知道写字楼下客流量大,但这块蛋糕我吃得到吗?”斟酌再三,肖文佳的答案是“很难”。考虑到先期投入成本和市场饱和度,她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生长的地方——玉祁。同年10月,在锡山区羊尖镇丽安村里也开了一家咖啡馆,赵珣成了锡山区首家乡村咖啡馆的老板娘。她原本在新吴区居住,由于孩子要上小学,自己又比较喜欢农村生活,于是决定搬回丽安村的老房子。“村里的环境变化不小。”回村的赵珣总想着要做点什么,村里也鼓励大家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开办茶室、咖啡馆、民宿、农家乐、小吃店等,增加村民收入。赵珣家房屋独门独户,门前有大片草地,很适合开办一家咖啡馆。

  让肖文佳和赵珣决定“回家”开咖啡馆的初衷,都是因为她们发现了村镇前所未有的活力。“最初咖啡店还不多,大家基本开在居民楼下,做周边的生意”,肖文佳找了一块咖啡店的“空白地”,一年多的时间里,她的顾客从租了房子来这里调研旅游市场的福建小哥,到穿着仿如时尚杂志的当地居民,还有时常拿着剧本来咖啡店寻找灵感的编剧,让她发现了从小长大的小镇的另一面。近半年来,肖文佳的咖啡店俨然成了半个办公用地。“很多是来这里工厂考察、走访、调研的客户,三五个人带着电脑,在包厢里面要个拖线板就开始办公了,一坐就是一下午”,其中还有说着英语、韩语等多国语言的客户,“家乡已然在我不知道的时候越来越‘潮’了!”

  业内专家表示,咖啡是当下城市年轻人的一种时尚生活社交方式,这种文化如今已经从大城市流传到四五线城市。它反映了在互联网时代,城市和乡村的界限正在拉近。

  拉低价格也带来流量

  谁会在乡镇喝35元一杯的咖啡?这个问题代表了许多人的疑问。在下沉市场,追求高性价比仍然是消费主流。“品牌店的市场调研肯定比我们开店的时候丰富和完整,至少从侧面印证了这片土地上对咖啡的消费需求是越来越旺盛的”,对于知名品牌咖啡的进驻,肖文佳三分欢喜七分愁,“走低价路线的连锁咖啡价格是我们根本做不到的,试过买相对便宜一点的咖啡豆,客人一喝就喝得出来。”瑞幸开业后,街道上咖啡的价格从原来的均价25元降到了20元左右。美式、拿铁等基础款甚至只要十几元。

  当然,知名品牌的进驻也进一步打开了咖啡消费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惠及了地方上的店铺。“他们推出什么新品,我们立马跟上,蹭一点流量吧。”肖文佳说。

  在状元古道的山茶屿咖啡,是很多运动爱好者喜欢的咖啡馆,它由老房改造,不算文艺也不算时尚,但地理环境的优势让它有点“特别”。老板表示,当初在这里开咖啡馆,其实挺犹豫,爬山的人大多自己带水,谁愿意花二三十元来喝咖啡呢?而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坐上一坐,“爬山后可以选择在这里休息,店门口有梧桐树和草坪,拿着咖啡拍照不开心吗?”刚从状元古道下来的运动达人小伟说。

  走自己的路才能突围

  记者发现,乡镇咖啡店往往没那么“纯粹”。有的在咖啡店楼上开了画室,相互引流;有的以小食、甜品、简餐取胜,同时经营自己的自媒体来吸引关注;还有咖啡店引入了桌游,成为休闲娱乐的场所。“拼营销、拼价格,我们都没有优势,还是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经营路线,才能突出重围。”主打精品咖啡的经营者小徐告诉记者。

  惠山区前洲街道拥有全国最大的冷萃咖啡产业基地,生豆烘焙量全国排名稳居前五。公司董事长陈亮是一名“80后”海归,十年前,他凭着对咖啡文化的一腔热爱,回国开了一家不到100平方米的咖啡店。性格内向的他面对顾客时总有些“社恐”,陈亮便下定决心自己创业,深耕咖啡烘焙设备系统的研发工作。锡北镇随时咖啡的老板则利用周边公司、厂房较多的优势,经常举办联谊、尝新活动。

  像肖文佳的咖啡店,因为受到连锁品牌的冲击,必须另谋出路。得益于咖啡馆场地大,她单独辟出了一块活动场地,“一开始承接茶歇活动,后来逐渐开拓思路,获得了社会组织的资质,一年多的时间里,组织了读书会、打飞盘、猫鼠游戏等各式各样的活动,为村、社区活动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今年,肖文佳又有了新的想法。“我想开一家家门口的青年夜校,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她在小红书发起了《无锡惠山区自带场地,找老师做夜校》的帖子,得到了40多条回复。“一直觉得村镇年轻人少,你看,其实一点也不少”,评论区里,有想学画画的,有想学乐器的,还有想学咖啡的,街道里年轻人的需求各式各样。她已陆续联系了相关的老师,希望慢慢可以把班开起来。

  (晚报记者 马晟 陈钰洁/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