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锡 讯 |
近日,2021—2022年度太湖文学奖获奖作品公布。夏坚勇的长篇散文《承天门之灾》、戴军长篇非虚构作品《心谣》、王黎群的传记《一朵野花:陈梦家纪事》、朱璟秋的长篇小说《茶洲记》、高仲泰的纪实文学《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张春梅的文艺理论《网络文学“现实”的多重变异、未来性与大众美学》、王学芯的诗集《蓝光》、陆阳和沈云福的纪实文学《奋楫者先:无锡县乡镇企业发展纪实(1956—2000)》、张翔的诗集《江南俚语》、苒小雨的中篇小说《设色宣纸》、王才兴的短篇小说集《西北有高楼》等作品获太湖文学奖;金雪松的组诗《迷路》、周晓东的散文《茶香》、蒋森度的散文集《风从哪里来》等作品获提名奖;迟慧的童话《慢小孩》获荣誉奖。本届太湖文学奖评委阵容强大,体现了评奖的公正公平。六位终评评委分别是吴义勤、毕飞宇、刘旭东、丁捷、鲁敏、汪政。
观照当代生活
讲好中国(无锡)故事,作家当仁不让。无锡作家们将个人的情感、所思、所欲,将对社会现状的观察、思考,将对大自然与无限时空的经验乃至幻想,创造性地予以文学呈现,从中折射多彩现实、时代精神。
人类的科技史就是一部战胜极限的历史。极限深度要求极限制造。在载人深潜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高仲泰的《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讲述了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从立项、设计、研制到海试的历程,记录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接连创造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的重大时刻,突出塑造了科研团队的群像,重塑了深潜英雄的内心世界和成长之路,传扬了“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深潜精神。
被邓小平誉为“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崛起于草莽,成长于改革,搏击于市场经济的大潮,创造了属于一个时代的奇迹。陆阳和沈云福的纪实文学《奋楫者先:无锡县乡镇企业发展纪实(1956—2000)》以时间为轴,以无锡县乡镇企业为典型,运用真实史料与文学化笔调,着重描写个性化的创业故事,解读和总结“四千四万”精神。何以无锡?何以百年?无锡“百年工商城”的基因解读或许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王学芯的诗集《蓝光》,将诗歌书写对象从农耕文明转移到新工业文明,触及了以往少有人涉猎的新工业题材,深入数字化、机器人、5G、物联网、大数据、新工业等内容,在价值取向上从对乡村的怀旧转变为对新工业的拥抱,从对旧城市的批判转向对科技城市、智慧城市的肯定。
近几年来,网络文学方兴未艾。与纸媒写作不同,网络文学的媒介属性、生成方式和文化表达都带有鲜明的互联网时代特征。张春梅的文艺理论《网络文学“现实”的多重变异、未来性与大众美学》以文学评论的角度为切入口,关注作者和读者以及传播的变化,透视当下网络文学创作现状,并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再现历史场景
历史与现实、个体与时代,是一脉相承、须臾不可分割的。文学创作承担着史学所不能及的重要使命。无锡的作家们充分调动各种文学体裁和创作技法,重构历史记忆,用有血有肉的细节赋予历史生命,传承历史人物的精神风骨。
“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这句源自《宋史》的话,成为夏坚勇创作长篇散文《承天门之灾》的最初缘由。该作品在出版时易名为《东京梦寻录》,是作者继《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之后“宋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精细而清晰地再现了宋真宗时期长达二十多年的举国胡闹的景象。在历史的宏大主题中,承载历史本身的始终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作者从历史的故纸堆中爬梳相关史料,以严谨的写作姿态,以文学想象还原帝王君臣、百姓黎民的多面人性,深刻揭示出当事人的行为逻辑,以人之小见史之大。人性,原来亘古如斯。
陈梦家早年是新月派诗人,中年由于爱情的动力转向古文字学和考古学,可惜因特殊原因而英年早逝。王黎群的《一朵野花:陈梦家纪事》以年谱与文学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陈梦家跌宕而又悲怆的一生,在众多的以陈梦家为传主的文学作品中别具一格。
深描乡土社会
离开乡土社会,无以为中国。无锡的作家们撷取乡土社会最具亮色的段落,回望故乡,书写乡愁,为读者奉献出独具无锡特色的文化作品。
民谣,来自民间,紧贴百姓的喜怒哀乐,传递着祖辈的智慧、性情,蕴含着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智慧和思维方式。戴军的《心谣》以民谣为红线,串联起跌宕起伏的叙事说理,进行恰到好处地领悟、挖掘、组合,复活了一个个古老的民谣,使其成为一种心谣,重新回到当下,回到人间。
朱璟秋的《茶洲记》同样是一部向宜兴致敬的作品。该书将地方茶商个人的奋斗与家族、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联,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小说融入了东坡书院、蛟桥、东氿、铜官山等各种宜兴地标元素,有阳羡特定的气候物产、风俗习惯,有代代相传的人物、诗文、戏曲、传说,生动有趣地展示了阳羡曾经的市井生活。
蒋森度的散文集《风从哪里来》,以平常的生活为切入点,展现了江南水乡温暖的记忆,记录家乡梅泾小村的发展变迁。文学简洁而又不失生动,充满乡村野趣,勾勒出一幅壮阔的乡村生命图景。
开掘生命情感
“拆二代”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众多“拆二代”青年在获得城市化带来红利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被物质、社会、家庭、精神所“围困”。苒小雨的中篇小说《设色宣纸》就是以此为题材,用虚拟化的手法,展现了一幅荒诞的社会图景,呈现出城乡变局中的精神世象,体现出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
文学的存在,是为了保存历史中最生动、最有血肉的那段生活以及生活中的细节。王才兴的《西北有高楼》撷取了江南太湖平原的一批小人物的人生断面,致力于从深沉涩重的表象世界发掘细微的生活质料,揭示出人性最深处的奥秘。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诗歌亦然。金雪松的组诗《迷路》将希腊神话和日常生活转换为文字,对生命进行精神回溯,并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气质超脱又有思辨的澄澈。“热豆腐烫死洋媳妇”“黄毛丫头十八变,临临上轿变三变”“说着风,就扯篷”等江南俚语(方言),被张翔写进他的诗歌,将现代人的视线拉向古典,拉向文化,拉向传统,进入吴语区先民的生活场景,让古今人民的生活现场进行诗意衔接。
从获奖作品而言,近几年来无锡的文学创作集中于对人的关注,从历史或当下发掘题材,开掘多元文化母题。或观照当下,精心描摹当代人的追求与迷惘;或返身过去,打捞历史片段中的精神遗迹;或深入内心深处,诠释复杂环境下的人性。这已经成为无锡作家心中、手中的创作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