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乐山老人罗丛荣迎来了79岁农历生日,为他操办的是6位特殊的“亲人”,他们都是故去儿子的同学。
13年前,罗丛荣和毛裕蓉夫妇的独子意外遇害。就在老两口陷入深深的痛苦中时,儿子的6位初高中同学站了出来,时常过来安慰和照顾他们。13年来,这种照顾从未间断,老两口和他们之间的感情,也逐渐转化成为一种特殊的“亲情”……
6人中的牵头人邓民说,他们尽自己的力量关心照顾他的父母,不仅是给两位老人送去心灵的慰藉,也是替他尽一份孝道,大家都非常看重和珍惜这段感情。
“替友尽孝”
2011年,对罗丛荣和毛裕蓉老两口来说,是悲痛的一年。“那年我儿子37岁,他是一位很优秀的青年教师。”毛裕蓉告诉记者,当年8月的一天晚上,儿子在乐山市区滨江路附近某处被人捅伤遇害。警方曾介入调查,但至今未有结果。
“那段时间,我们老两口整天以泪洗面、度日如年,躲在家里不敢见人。”罗丛荣说,独子走了,留下一双儿女,大的才5岁,小的刚满4个月,几年后儿媳又改嫁。他们当时已经年过六旬,遭此变故,感觉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塌了。此时,儿子生前的6位初高中同学——邓民、余达忠、周兵、易伟军、敬晓峰、李明站了出来,时常过来安慰他们、照顾他们。
为了方便联系,邓民牵头建了一个名为“同学情”的微信群,大家决定今后齐心协力,对老两口进行持续的关怀和照料。过去13年里,6人信守了当初的承诺,对老两口的关怀和照料从没有间断。“平时生活中,他们会经常打电话,关心生活日常。中秋送月饼、端午节送粽子,每年过年都要一起团聚。”毛裕蓉声音哽咽地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但他们再忙也会抽出时间来,一直坚持了这么多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除了对老两口照顾有加,对于他们的孙儿孙女,6位同学也会时常给予力所能及的关爱。“每年我孙儿孙女生日,他们都会买蛋糕、一起吃一顿饭。”毛裕蓉说,“前不久,孙儿满18岁,他们特意精心地给他准备成人礼。”在罗丛荣70岁生日那年,老两口的悲痛稍有缓解时,6位同学曾带着他们前往雅安、眉山等地旅游散心,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特殊亲情”
对于老两口的感激之情,6位同学中的牵头人邓民说,老两口的儿子生前和他们感情很好,他们尽自己的力量关心照顾老两口,不仅是给两位老人送去心灵的慰藉,也是替离世同学尽一份孝道,大家都非常看重和珍惜这一段特殊的亲情。
“(他)跟我们兄弟加同学的感情,我相信我们中间有任何一个发生这样的事情,大家都会一如既往地去帮助。”邓民表示,“同学的父母也经常给我们说,他把我们当成儿女一样看待,我们也把他们当成亲人一样看待,以后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对于这份持续13年的帮助,毛裕蓉儿子的同学余达忠谦逊地认为“不值一提”,“同学走了,大家就把他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看待,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新闻背后
失独家庭被爱和善意包围
13年的坚持,让两位老人感受到了6位同学的爱心和温暖,也让大家看到了同学情的纯真和可贵。记者采访获悉,在这样的失独家庭背后,除了如此特殊的帮扶外,他们自己也在抱团互助,外界更多的爱和善意也涌向他们。
毛裕蓉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失独家庭有一个大群,“群里都是失独老人,有400多人。”平时大家在群里聊天,相互关心,每月组织一次聚会,顺便给当月过生日的老人集体过生日。
毛裕蓉说,这两年卫健部门给予了一定的补助,让他们的每月聚会能够更好地延续。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予以关心,有时过节也会送来慰问品看望。
有一些爱心和温暖,来自更多陌生人。毛裕蓉说,他们去羊奶店买羊奶,老板扬永川和员工刘新偶然得知她的家庭情况后,对她非常关照,刘新还会在逢年过节时给他们送核桃、腊肉等东西。还有一次,毛裕蓉的手机出了问题,求助电信公司的片区员工。“他叫宋星,帮我解决了问题后,他说以后可以问家里的年轻人,都懂的。”毛裕蓉怔怔地说,“家里没有年轻人,我儿子走了。”从那以后,宋星对这对失独老人格外关照。
毛裕蓉翻开手机指着微信说,除了手机的问题,宋星对她的其他问题也几乎有问必答,在她谈到对孙儿的学习和教育问题时,宋星也会耐心地发表观点,让她很是感动。
毛裕蓉已76岁了,老伴罗丛荣日前迎来了79岁的农历生日,儿子的6位同学将为他举办一场寿宴。罗丛荣感慨地说,当今社会还是好人多,祝愿所有的好人一生平安,同时也希望像他们这样的失独老人被更多爱和善意包围。
(成都商报)
声音
加强失独家庭
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失独家庭的数量逐年增加,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失独家庭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独特的困境。”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陈椿表示,尽管相关部门围绕失独家庭的养老保障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帮扶政策,但失独家庭现享有的政策待遇仍然难以满足其在养老保障方面的现实需求,我国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据统计,早在2010年,我国失独家庭的数量就已突破百万大关,而这个数量以每年7.6万的平均速度增长,预计发展到 2050年,我国失独家庭的数量将突破千万。陈椿介绍,在现有的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中,对失独家庭保障地位的界定过于笼统和模糊,失独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独自承担养老责任的压力,但在现有法规中却没有明确的保障措施。
陈椿还提及,当下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公立养老机构的床位日趋紧张,民办养老机构虽然数量较多,但由于高昂的收费标准,很多经济拮据的失独家庭望而却步。此外,社会整体对失独家庭的扶助普遍还是集中于经济层面,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为此,陈椿建议,要完善失独家庭养老保障相关法律法规。比如,规定失独家庭享受养老金的标准、发放条件、领取方式等,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规定失独家庭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的范围和待遇,建立失独家庭医疗救助机制;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提供失独家庭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心理健康支持等方面的咨询、申请、评估等服务,为失独家庭提供便捷和高效的帮助。
与此同时,要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一方面是扩大普惠型机构养老服务供给,通过提供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鼓励民间投资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产业,扩大普惠型机构的规模和覆盖范围;通过补贴、减免税费、提供财政支持等方式,降低普惠型机构的服务价格,使更多老年人能够负担得起养老服务。
另一方面是降低机构养老准入门槛,针对入住养老机构时需子女签署协议的硬性要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允许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等机构进行担保,代替子女签署入住协议,避免失独老人不再因为缺乏子女签署而被拒之门外;在一些养老机构中,增设专门针对失独老人的床位;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为失独老人提供特殊关怀和照顾;进行社区的嵌入式养老,在社区层面增设失独老人的养老活动中心,提供专门的养老服务和活动。(“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