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网事

当“AI复活”进入殡葬业

你能接受与逝去亲人对话吗?

  昨天是清明节,又到思亲最浓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用AI技术实现“复活”逝者,已成为继“数字祭祀”之后,殡葬行业又一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探索。那么,当殡葬行业引入AI技术,你能接受与AI“复活”的亲人对话吗?

  今年清明AI陆续进入殡葬行业

  清明前夕,位于广西南宁的广西天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内,媒体记者现场见证了“亲属”与AI数字亲人进行的实时对话。“你好,奶奶,你中午吃的什么呀?”“我中午吃的啥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姑姑特意给我带的桂林米粉,味道好得很嘞。”

  工作人员称,如果顾客需要制作AI数字亲人,只需提供亲人的声音素材、照片、生前经历等信息即可,素材越多越详细,就越接近本人。

  天能人工智能公司联合创始人张裕强介绍,形成一个声貌俱全的AI人,整体制作时间大约需要7天,费用从500元到6000元不等。尽管用AI“复活”亲人是这家公司今年2月才开始的业务,但临近清明,这项业务的咨询量明显增长,目前已有近200人咨询。

  4月1日,杭州市临平区,浙江全省首个数智缅怀场所——浙江安贤陵园“無境”数智生命体验空间,有200余平方米的展厅,配置了多项沉浸式数字技术、AI智能管家等,集个性化告别仪式、AI人工智能、疗愈祈福、纪念日追思等功能于一体。浙江安贤陵园副总经理单璐介绍,陵园根据家属提供的一些照片,为一位逝去的老奶奶还原了数字形象。做出来的AI数字人微笑的一瞬间,家属得到了非常大的慰藉。

  上海一家殡葬服务企业,早在2018年便开始数字殡葬业务,今年更是推出数字家祠、数字礼葬、数字礼祭、数字人模型等数字化服务。在AI技术加持下,逝者可以在告别的葬礼上,“讲述”自己的人生过往。

  “复活亲人”“复活明星”频上热搜

  与AI相对低调进入殡葬行业不同,在互联网舆论场,AI“复活”亲人、“复活”明星之类的新闻已多次上热搜,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

  今年2月底,著名音乐人包小柏在访谈中表示,“我的女儿又回来了”,背后原因让人泪目。2021年,包小柏22岁的女儿包容因病去世。他用AI“复活”了女儿,给妻子唱了生日歌。他感慨:“AI就是寄托思念的工具,也是一种对思念的表达方式。”

  女儿去世后,包小柏很难走出失去女儿的阴影,为改变这一情况,他从2022年开始钻研AI技术并攻读相关专业博士。包小柏曾透露,女儿在离世前因气切插管无法发声,他誓要用科技重现女儿的声音及影像,“我要给她一个最完美的形象、最完美的声音,让她在美轮美奂的数字世界,继续生存下去。”

  对此有人问他,“你知道这不是真实的吗?”包小柏表示,他其实不在乎,他真的很想念他女儿,所以才会做这一切。

  今年3月以来,网络上被AI“复活”的,还有李玟、张国荣、高以翔、乔任梁等已经逝去的公众人物,虽然画面中他们衣着各异,但是面对镜头时表达的内容都大同小异,首先是向粉丝问好,再诉说对粉丝的思念等暖心、激励的话语。

  “AI复活亲人”在电商平台已形成产业链

  经媒体调查,这些离世明星被“复活”事件背后,电商平台上已经形成了一门以“AI复活亲人”营利的生意,并且初步形成了产业链。

  打开某视频平台,以“AI复活亲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至少数十个含有“AI复活亲人”相关词汇的账号,一些账号还备注“收徒”或者“招代理”。这些视频账号有的粉丝数可达数万。

  以“代理”模式为例,如果有人想成为代理,需要一次性缴纳980元,上线会提供话术,同时提供需要发布的视频,代理将视频发布到平台。在收费方面也有明确价目表。以198元的基础款为例,客户提供逝者照片即可。价目表中最高的为598元,客户需提供照片和逝者的声音以及一段方言念出的逝者要说的话,最终生成AI视频。

  “收徒模式”则更为昂贵,学员需要缴纳近2万元学费,然后公司或团队负责教会学员如何用AI制作视频,在购买相关硬件和软件后,可以独立接单。还有一些有专业基础的人,将此类视频制作作为副业,收费一百到数万元不等。

  另有媒体记者发现,在淘宝、抖音等平台上,有人化身AI“复活”创业导师开始卖课。在淘宝上,花不到5元钱即可买一份教程,课程包里是几条视频,包括项目介绍、前期准备、实操视频、变现方式等,每一步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根据介绍,这种方法不仅能让亲人“复活”,甚至能让达·芬奇名画中的“蒙娜丽莎”开口说话。卖家表示,目前“AI复活”全网火爆,可以轻轻松松日入千元。

  面临道德伦理法律等多重挑战和争议

  AI“复活”亲人,在用来抚慰和缓释遗憾的同时,在道德、伦理和法律方面的争论,也随之而来。

  比如,谁有权利用AI“复活”逝者?一些无关人员擅自用公众人物逝者信息制作AI视频,是不是有打着怀念名义侵权炒作之嫌?使用AI“复活”逝世明星,到底合法不合法?是不是在“消费”逝者,对“死者为大”的传统道德与伦理发起挑战?

  3月27日,李玟二姐李思林谈及网友“AI复活李玟”时表示,以AI片段来怀念逝者没有问题,但如果作为商业用途、有欺骗行为就不行,“这会对逝者家人造成二次伤害,……希望将AI影片下架。”另外,乔任梁父亲表示看到“儿子被复活”影像,不能接受,感到不舒适,希望尽快下架。

  北京市信凯律师事务所律师张亚丽认为,“擅自使用AI复活技术,可能涉嫌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同时这样的技术一旦被商业化,背后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比如侵权、隐私泄露、诈骗等。”

  对于AI“复活”亲人、殡葬业引入AI技术,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应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给新技术一定发展空间,同时对其使用限制加以明确和规制。恪守伦理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彰显技术温度,这是我们面对AI技术应有的底线和理念。

  (上游新闻 新华社 央视新闻 红星新闻 浙江在线)

  网友闲话

  @老菜农(皇甫天祥):一边期待,一边担忧!

  @Rita Zhou:不能,那是在揭伤疤。对亲人的回忆是在心里,而不是单纯地用AI,这样反而对人的情绪各方面更不好。

  @臻心臻意:其实我觉得也不能一竹竿打翻一船人吧,或许有些人真的想“复活”自己的亲人或爱人,有些人真的忍受不住至亲的离去,想以后都可以见到他们。我觉得凡事都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吧,起码给一部分人得到心灵安慰,我觉得也不错啊。

  @小西: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确实给人们带来了颠覆性的生活期待,但同时从事任何行为仍应在法律的框架内,尊重他人的权利,否则就要承担相应法律风险。未来,人们利用技术或许可以常常通过视觉和互动“感受”到自己已故亲人的陪伴。但是切记,超越自身权利的行为,应受到法律的约束。尊重他人的权利,才能享受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