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台搭载智能终端的现代农机正以全新作业方式在锡城田野上逐一亮相,用新质生产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这其中,就有一家名为卡尔曼的企业将北斗卫星引入农业领域,研发的北斗农机自动导航驾驶系统已替代了进口,让“农忙人不忙”的场景逐渐成为现实。
无人拖拉机
像老农机手在驾驶
近日,记者来到卡尔曼位于雪浪街道西泾头的北斗精准农业试验基地,满目都是各式农机。研发人员付怀达刚给一台插秧机安装好北斗农机辅助驾驶系统,正坐在驾驶座上对着一块平板进行路径规划参数的调试。“通过北斗卫星高精度的定位以及行车控制器的控制,使农机可以按照设定的路线自动行驶。”付怀达边介绍边在车载显示屏上轻点几下,不一会儿,插秧机就自动驶了出去。另一边,三名研发人员正围着一台近3米高的蓝色拖拉机观察车尾内部的电路走向,商量如何安装传感器才能不影响正常功能的使用,等安装上无人驾驶系统后,这台农机就能实现无人驾驶。在远处,一台拖拉机在田间笔直前行,俨然是老农机手的操作范儿,走近一看才发现驾驶舱居然空无一人。
“拖拉机搭载北斗农机自动驾驶仪后,不但可以提前设置作业路线,还能进行精准路径规划和障碍物识别。既解放了农民的双手,还提高了劳作效率。”无锡卡尔曼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毛俊介绍说,仪器还可以将运行实时数据通过网络传回后台服务器,技术员通过观测这些数据,能更好地了解农机的运行状态。
芯片到图纸
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据了解,每天都会有很多智能装备来这个基地调试,为了适应不同农机对测试地形的需求,基地被划分成了农田区、草坪区、鱼塘区、果园区和滑坡区等多个区域,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械在精准作业:草坪区有最新的智能割草机,就像扫地机器人一样,在手机端提前规划好路径后就可以自己干活了;位于草坪边角上的山体形变监测仪虽然固定不动,却可以随时精准捕捉到2毫米以内的位移变化;鱼塘区是给智能投料无人艇测试用的;能割草和喷药作业的新一代果园自动化作业机器人进入测试阶段,今年的水蜜桃很有可能是经由新一代果园机器人服务的;研发与测试厂房内堆满了各种检测设备,有驱动电机被接在动扭测控仪上进行耐久度测试,一旁的电脑自动记录下各种参数情况……由于每台农机的车型、功能需求等都有所不同,改造和调校也需要个性化定制,经过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调试、优化后,各种农机就拥有了“智慧大脑”,经试验合格后,各类智能装备将逐步进入量产阶段。
卡尔曼提供的北斗导航智能农机系统都是基于我国自主开发的“北斗星座”,这套系统从芯片到图纸全部实现了国产化。自2015年推出第一代北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以来,卡尔曼不断迭代研发,精度已优于2厘米,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农机装备产业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该公司在国内现代农业智能装备市场的占比超过20%,农业智能化装备累计作业面积超过3000万亩,产品和服务覆盖国内80%的地区。
(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