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谷雨节气,宜兴的太华山乡春笋满山岗。生活在此的竹扇制作技艺传承人汤忠财沉浸在喜悦中。几天前,来自荷兰国立世界博物馆的一纸收藏证书送达他手中。今年秋天,一个以“中国制造:中国过去与现在的创造者”为主题的展览,将在荷兰举行,汤忠财制作的一件《拱棱古方玉竹扇》将作为“中国制造”的物品展出,此次展览将是近现代欧洲最大规模的中国设计展览之一。因此,汤忠财的生活与世界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联系。
“清明一尺,谷雨一丈。眼下,宜兴太华山里的毛竹噌噌噌往上长。他们是4月13日来到我的华峰扇坊的,有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招商局的,有来自荷兰有关方面的人士。这个收藏证书上有严格的编号,是荷兰国立世界博物馆永久收藏的。我们宜兴山里的毛竹制品登上了国际舞台,我当然很高兴!”汤忠财告诉记者。
在汤忠财获得荷兰国立世界博物馆收藏证书之前,荷兰国立博物馆馆长和摄影师一行于2023年12月2日专程来到宜兴,对汤忠财的生活环境、竹林以及华峰扇坊等进行了影像采集。
宜兴毛竹非常适合做玉竹扇,密度高,紧致,成扇后不会变形,放手里盘,上了岁月的包浆,颜色由浅黄色渐变到深黄色、橘红色、琥珀色、枣红色,深得藏扇人喜爱。“这种精巧可爱、适合书写和绘画的扇子技艺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而应该世代相传下去。制作扇子需要经过独特的工艺和技术,包括选材、造型、雕刻、上色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的巧手和精湛的技艺来完成。”汤忠财向记者表明从事竹扇制作的初心。
汤忠财从事竹扇制作工艺40多年了,他的家住在太华镇襄阳村。记者了解到,在晚清时期,与竹有密切关联的折扇技艺就在宜兴的太华山乡发展起来。汤用良在那时利用空闲时间制作折扇,补贴家用。儿子汤爱生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制扇技艺。汤忠财跟着父亲和祖父也热爱上了制扇这一门技艺。1979年开办了襄阳扇厂,从苏州聘请了一批技艺精良的制扇师傅,汤家人跟着这批师傅传承了制扇技艺,制扇技艺在汤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今,汤忠财和儿子汤文杰作为竹扇制作的行家里手,声名远播。
据记者了解,荷兰国立世界博物馆设有中国馆,收藏汇聚了近2000张图像和2万多件作品,时间跨度从中国的商代甲骨文到当代艺术。(何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