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网事

“啊?嗯”“就这样吧”“都可以”……

你是这样的“淡人”吗?

  电视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2016)剧照

  天津理工大学思政课堂谈论社会热点话题

  电视剧《不求上进的玉子》(2013)剧照

  继“i人”和“e人”之后,“淡人”成为2024年一种新社交人设,许多网友自述患上了“淡淡综合征”。

  何为“淡人”?任凭风吹雨打、外界纷扰,我自安之若素,全身散发着一种淡泊感和松弛感。

  工作淡淡的,不会为一次竞争、一次加班而情绪波动;

  生活淡淡的,即使在床上躺一天也不会觉得乏味;

  社交淡淡的,不会为迎合他人而用力过度;

  情感淡淡的,有也行、没有也罢,强求不来……

  中国人对于“淡”,可谓情有独钟,别有厚爱。“淡泊以明志”,这是人生的境界;“平淡见天真”,这是理想的艺术境界;谈及美食,有“大羹必淡”之说;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是谦谦君子们的交友之道。

  今天年轻人中的“淡人”是像古人一样充满哲学智慧,还是面对竞争加剧时的阶段性选择呢?生活到底应该云淡风轻还是热辣滚烫呢?

  做个“淡人”不和自己对抗

  36岁的小刘是一家审计师事务所的行政人员,孩子刚刚10岁,她和很多家长一样经历了“内卷”,如今却选择做一个“淡人”,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我给孩子的日程排得很满,除了文化课,还在培养他学习一些才艺。”可任何才艺在孩子面前都无法激发起兴趣,钢琴、小提琴、编程、围棋……能学的都接触了,但孩子总是无动于衷。最终,小刘把孩子送进了武术班,“文的不行咱就练点武的,但孩子依然提不起兴趣。”

  焦躁、不安的情绪笼罩在这个家庭里,整日吵吵闹闹。每次踏进课堂都得拿钱作为“敲门砖”。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丈夫就经历了“断崖式降薪”。“那天去给孩子报课,刷银行卡时发现余额不足。”她说:“缺钱了也就冷静了,何必这么委屈孩子、强迫自己和爱人呢?”

  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小刘觉得“淡人”的生活也挺好。“做‘淡人’的前提一定是戒掉攀比,所有的心情起伏都和攀比有关。”小刘淡淡地说。

  28岁的小宋是一所985高校毕业的硕士生,刚刚参加工作两年,本该是在职场“热辣滚烫”的年纪,他却选择了“云淡风轻”。小宋说:“‘淡人’并不是‘躺平’或‘摆烂’,而是面对生活压力自我降低标准、自我划定界限的一种生活态度。”

  他举了一个例子,在2023年个人年度总结时,部门主任给小宋评了“C级”。“C级”是中间档,意味着不好也不坏,也意味着接下来的一年无法加薪,当然更谈不到升职了。要知道,同年入职的其他几位同事都被评为“B级”。“按照单位的要求,各个级别都是有比例要求的,不可能所有同事都是一边齐,总得有个‘拖后腿’的。我年轻,还需锻炼,就这样吧!”小宋说。

  这是小宋的真心话吗?他表示:“不甘也好、委屈也罢,我已经为此不舒服一次了,如果长时间陷入其中,只会让这种不舒服感继续延续下去。用尽全力也达不到预期,全情投入也没有得到肯定,那不如就主动降低期望、减少欲望,以‘淡’的姿态,为自己筑起一道心理防御的高墙。”

  年轻人倾向于追求“简淡”的生活方式

  有人为家庭选择做“减法”,有人在职场选择做“淡人”,由此现象引发的一系列耐人寻味的话题,也引起了大学教师的关注。

  “同学们,今天这堂思政课,我们聊聊‘淡人与淡学’这两个热门话题。”杨凡是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他敏锐地察觉到“淡人”与“淡学”的兴起,更深刻地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深层的社会原因。他在课堂上将这一新鲜话题提出来,立即引起这群“05后”大一学生的共鸣,很多同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着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平时在食堂吃饭,我总是说:随便、吃啥都行,不吃也行。面对朋友,有也行,没有也行,都无所谓。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淡人’。”一位女生抛砖引玉,其他同学各抒己见。

  “在我看来,‘淡人’是某一个阶段的产物,面对激烈的竞争又无能为力时,我何必苛责自己呢?不得不把事情看淡。”显然,这位男生的观点得到了其他同学赞同。

  一位同学分享了自己今年过年的经历,面对亲戚毫无边界感的问题,该如何处理?真按照短视频平台上的“教程”强烈回怼吗?碍于家人的面子,他不敢如此妄为。在这种情形下,这位同学能做的就是“回以淡淡的一笑”。

  “关系淡淡的,不吵架、不生气;对于不想回答的问题,用微笑代替回答;走出亲戚家,一切归于平淡,不去想。我觉得这就是‘淡人’的处事方式。”这位同学的处理方式很具操作性。

  在杨凡老师看来,年轻人疲于应付一些热闹的社交活动,因而更加倾向于追求“简淡”的生活方式,寻求自己内心深处的一方宁静。之所以要把这个话题提到课堂上,以单独的一个专题课程与年轻人进行探讨,正是希望挖掘并注入“淡学”中的文明内涵,进而疏导和化解“淡学”中的消极观念。

  “淡学”是面对现实压力的一种应对方式

  “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也不是打满鸡血的。生活是有上升也有回落、有平和也有激情的。平和不代表‘摆烂’,淡而不庸,才是我想告诉学生们的。”课后,杨凡跟记者分析着他的观察与理解,同时并不忽略“淡学”表象之下潜藏的真实困境。

  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和职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令部分青年人在追求生活品质和职业发展方面感到力不从心。从近些年网络热词中就能窥见一二,“低欲望”“佛系”“躺平”等热词不断涌现,从一个侧面也看到年轻人在面对压力时的态度。今天,“淡人”的出现,恰恰是一些年轻人“躺不平又卷不起”的应对策略,做到精神减负、欲望降低、舒缓压力、消解内耗。

  当代年轻人既要有“不满足”的雄心,也要有“知足常乐”的豁达;既要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也要有“退而求其次”的释怀;既要为了实现人生理想铆足了力气勇敢攀登,也要有放松心情不争不抢的松弛感。“这堂课无疑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倾诉的出口、一个认知自我的平台,同时作为大学思政课的教师,也在课堂中不断引导学生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构筑理性的预期。”杨凡说。

  (今晚报 央视新闻)

  网友闲话

  @楠莯佳苓:生活使我彻底成为一个淡人。

  @Hup:是淡人,但不淡人。

  @灿若星辰:我觉得“淡人”就是真正做到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了,心态平和,慢慢前进,变得温柔和坦然了。

  @楠哥:男朋友是个妥妥的淡人,我几乎每条都相反,是个浓人,混在一起应该也挺好的。

  @认识你自己:部分淡,部分浓,淡居多浓居少,浓淡混合物。

  @barren efforts:还真见过一个,是我同学,一见她就有种不一样的感觉,无论做什么事都波澜不惊,人特平和,大家都挺喜欢和她呆一块的,不说话也不会无聊,也许这就是“淡人”的存在意义吧。

  @一个世界水手:在这个因为一点“鸡毛蒜皮”都会崩溃的年纪,用一种不伤害别人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无奈,是年轻人社交中最大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