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季节的隐喻与诗歌的情感

读《春天送你一首诗》

  | 艾君 文 |

  “春天送你一首诗”是由《诗刊》社在2002年发起的大型诗歌公益活动。该活动通过朗诵会、分享会等形式,将“诗歌和春天的讯息传遍千山万水,送入千门万户”。这部诗歌选本分为“风展红旗漫如画”“春风识面春来信”“万物竞发听雨眠”“草树知春不久归”四辑,共收录120余名诗人的作品。

  该选本兼顾风格的多元化与诗歌群体的丰富性,选本涵盖不同年龄阶段的诗人。诗歌流派从“打工诗人”到“新湘派”,从汉族诗人到彝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诗人,群体多样、纷呈各异。鉴于篇幅有限,该选本以抒情短诗为主,兼顾叙事长诗。

  尽管诗人群体、流派殊异,但入选诗集的诗歌文本仍大致有以下共同点:它们均体现了审美的回归,重视对时代经验的书写,强调诗歌的情感功能。

  首先,是审美的回归。该选本的入选诗歌多呈现“古典主义”的诗歌艺术风格,注重对中国本土经验的挖掘,通过古典抒情传统,呈现中国诗人特有的细腻柔情、含蓄委婉的东方情感体验。从吉狄马加《又一个春天》到李少君《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这些诗歌都部分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通过借用、选取传统意象,营造出古典、纯粹、透明的审美意境。

  袁可嘉认为意象是诗歌的核心与本质。入选诗歌强调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意境、造境等功能,注重对中国古典诗歌中情景交融的继承,对新诗写作的中国化探索,为新诗写作如何借鉴古典抒情传统,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其次,是时代经验的书写。新世纪以来,诗人应当如何书写时代经验?该诗歌选本选取了敕勒川《2020封面中国:十八洞村的笑容》,刘笑伟《坐上高铁,去看青春的中国》,王二冬《北京梦》等。上述诗歌文本以个性化的表达讲述了中国经验,传递时代精神。

  该诗歌选本在对时代经验和重大题材的处理上,多以叙事诗为主,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传达时代经验,但在艺术处理方式上,稍显直白,浮浅的生活经验如何才能变成有深厚的暗示力的文学经验,如何在古典抒情传统中融入现代经验,仍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问题。

  第三,是诗歌的情感结构。不同时代的诗人对“春天”所激起的感觉和所赋予的诗歌想象是不同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结构,通过这一时代的文本的阅读,可以发掘其感觉结构。

  《基于数字人文技术的中国当代诗歌季节歌意象嬗变研究》一文,曾用数字人文技术对当代诗歌文本进行统计,发现1949年建国至上世纪70年代间,“春天”以近85%的高占比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诗坛迎来了以艾青、绿原等为代表的“归来的诗人”。此时与“春天”意象同时出现的多是与“播谷”“虎啸”“叫唤”“阳光”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传达了蓬勃向上的积极情感。80年代,朦胧诗派成为中国诗坛的重要力量。朦胧诗人笔下的“春天”意象意蕴更加浪漫、饱含了诗人们对于未来世界的期待。在北岛的诗中,有时“春天”常常与“梦、窗户、绿草、红花、浮云、白云”等名词同时出现,在顾城笔下,“春天”构成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如“百花、竹枝、阳光、细雨、云彩、种子”,同时还予“春天”以“慈爱”“希望”“生长”的寓意。芒克则倾向将“春天”拟人化,在其诗歌中“春”扮演着引领希望的角色。

  该诗歌选集为《诗刊》社在2002年发起“春天送你一首诗”同名活动的集结。作为新世纪以来的诗歌选本,它试图纠正现代主义诗歌风格影响下的怅惘、迷惘的诗歌风格,让“春天”回到“春天”。

  在该诗歌选本所选取的抒情短诗中,诗人对“春天”的想象往往与劳作、故乡、亲情、希望等文学想象联系在一起。譬如田禾的《立春》描述了春天的劳作:“我的奶奶起得很早/她去菜园里摘菜”“父亲去给油菜追肥、排水”;雷平阳《春天》:“山顶斜坡上挥锄的那个人……/挖累了,喘口气,喝口凉水,又/接着挖”,上述诗歌文本中,春天意味着人们通过双手劳动,播种希望,创造未来。它体现的是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天”是一个隐喻。“春天”意味着希望、青春、诗意、生机。《春天送你一首诗》代表《诗刊》社承担建构新的诗歌秩序与重构新时期文学想象的重任,通过兼顾审美性与时代经验,试图建构富有生机和新时代气息,富有希望、生命力的诗歌。

  《春天送你一首诗》,《诗刊》社 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定价:4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