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江抗”东进85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12位新四军将领后人齐聚无锡

  本报讯(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 张嘉硕/摄)85年前的5月8日,一群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为番号的新四军到达无锡梅村,翻开了新四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昨天上午,来自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厦门等地12位新四军将领后人以及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会员100余人,来到锡东革命烈士陵园,举行庄严的祭奠仪式,深情悼念长眠于此的苏南地区“江抗”英烈们。

  当天,多位新四军将领的后人用一个个标准的军礼表达对先烈们的缅怀,敬献花篮寄托哀思。刘凯军是“江抗”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旅长刘飞的女儿,她常听父亲讲起“江抗”的这段经历。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在团长叶飞率领下,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番号东进抗日,5月8日到达梅村,无锡因此成为新四军“江抗”东进的第一个落脚点和抗战基地。“江抗”东进后,大战黄土塘、夜袭浒墅关日军火车站、火烧日军虹桥机场,声威大振。5个月时间,部队从东进时的1000余人发展到5000余人。

  刘飞在江阴负伤,成为沙家浜36名伤员之一,也是京剧《沙家浜》主角郭建光的原型。“父亲有一个信念,为中华民族不当亡国奴,为全国老百姓翻身求解放”,刘凯军说,父亲对子女们非常严格,几个子女都受父亲影响,基本都在部队工作过,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旅安是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旅长、十六旅政委江渭清的儿子,他表示,无锡是父亲战斗过的地方,他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无锡看看。作为革命后人,要继承先辈遗志,让人民生活变得富裕、幸福和美满。何晓东是“江抗”总指挥部副总指挥何克希的儿子,他说每次来无锡,看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都很激动。父亲在江南得到过许多人的掩护,他和家人们一直心存感激,时不时来祭奠这里的烈士。

  97岁的胡新曾是谭震林的通信员,他自豪地说,自己是“翻译官”,负责“翻译”锡虞地区的方言。98岁的朱琳琅如今生活在无锡,她12岁出头就跟随父亲参加了新四军。“党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朱琳琅说,自己的工作一直在变,但为国报效的心却从来没有改变。

  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符惠明介绍,围绕“江抗”东进85周年这一时间节点,研究会策划和筹办了三项主题活动,包括缅怀“江抗”英烈、举办新四军历史人物肖像画巡展活动和《新四军六师师史》编撰工作座谈会。

  新四军历史人物肖像画展在无锡首展

  相关

  7日下午,新四军历史人物肖像画展开展仪式在江南大学举行。这次展出以烙画的形式,还原了60多位新四军历史人物在特定时期的风采,无论是创作内容还是形式,都属首次。

  还原历史长河中的他们

  展出现场,大家纷纷在画作前驻足,寻找熟悉的人物。这次烙画肖像展的创作者是汤沐,今年68岁,戴着眼镜,北京口音。据介绍,这次展出的61幅新四军人物肖像画,包括新四军各时期的军部领导、各支队首长、各师首长、“江抗”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在无锡地区战斗过的新四军老战士等。

  烙画,要先在木板上作画,然后用电烙铁烙出。“这些人物肖像来自于他们在新四军时期的照片”,汤沐表示,个别的人实在找不到该时期的照片,才会用解放战争时期的来代替。

  为了搜集这些照片,他也花了不少力气,还发动新四军研究会找到后人提供照片。有些照片模糊不清,脸部的细节需要再加工。从一些烙画上的人物形象来看,经过再创作,神情比原照更加生动。

  木板有正反两面,一面是肖像,另一面有文字,包括姓名、职务,本人的手记和印章等,“尽可能在最简洁的内容中展现最大的信息量,希望给人留下直观的印象。”

  整整花费10个月时间

  说起初衷,源自去年的一次朋友聚会。那次聚会勾起了汤沐对父亲的思念,他的父亲汤聿文曾是无锡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理事,“我突然觉得利用自己的技能弘扬新四军精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去年5月起,汤沐开始构思以代表性的新四军人物为主线展开,讲述新四军的光辉历程。

  他的第一幅烙画是在无锡完成的。回到北京后,为了集中精力创作,也避免烙铁产生的气味影响邻里,汤沐去北京乡郊租了一处民宅,打造了一间专属画室。去年夏天,北京有10多天持续40摄氏度高温,烙画过程中不能开空调、电扇,蚊虫还特别多,“在煎熬和考验中进行创作,其实也是感觉当年新四军的不易。”

  那段时间,汤沐甚至一天都说不了一句话,但他觉得内心非常充盈。他第一次真切地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被他们的经历所吸引。比如,皖南事变中的烈士袁国平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汤沐选取了袁国平拍摄于1939年的一张照片,当时袁国平带着队伍到苏南进行敌后视察,面带笑容,对未来充满信心。一年以后,袁国平在皖南事变突围时受伤,为了不连累战友,他举枪自尽。“他有侠骨柔情,写下了许多感人的家书”,汤沐说,他也深刻理解了战争的残酷。

  从2023年5月到2024年3月,本次展出的烙画才基本完成,整整花费了10个月时间。

  传承铁军精神的新方式

  汤沐父母双方的家族中,有11人均为新四军战士。他的父亲汤聿文出生在南通如东,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多个重大战役。汤聿文离休后本该在北京生活,但考虑到年迈的父母在无锡生活,从北京迁到无锡尽孝。来到无锡后,他先后担任42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依旧发挥着一位新四军战士的光和热。父亲的所作所为一直是汤沐的榜样。15岁不到,汤沐就参军入伍,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我想延续父亲的情怀”,汤沐表示,他的创作灵感诞生于无锡,里面也有许多无锡籍或在无锡战斗过的新四军战士。谭震林的外孙虞斌在现场驻足,他说,外公所率领的新四军六师的驻地在无锡,看到这次的肖像画展很感动,这是传承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一个新方式。(黄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