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4版:专版

感谢信背后的护理力量

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让优质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进社区

  普外科护理团队进行上门造口护理。

  呼吸科护理团队进行床上呼吸操锻炼指导。

  感染科护理团队进行气管插管术配合操作。

  “兹有聋哑病者来院治疗,有诸多不便,好在医院医护人员精心照护、手语沟通……治疗圆满结束。”近日,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护士长杨秋月收到了一封感谢信,来自一对刚刚出院的聋哑夫妻。“这是我今年收到的最好的护士节礼物。”杨秋月说,像这样的感谢信,她的手机里珍藏着许多。

  前不久,在健康报社开展的2023年度“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中,市五院“数智护理5感5建服务联合快速康复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获评创新机构案例,这也标志着该院护理专业水平得到一致认可。成绩背后,是全院护理人员朝着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这一目标,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患位思考”下的不断探索。

  擦亮“5感5建”品牌 破解居家护理难题

  日前,90岁的徐阿婆在市五院完成了结肠手术。“手术很成功,但出院回家不久后,我老妈身上的造口周围起了红疹。”徐阿婆的儿子周先生告诉记者,老人腿脚不便,如果前往医院,耗时又费力。“幸好有上门护理服务,只要提前在手机上预约,就有专业的护理团队上门,省去了来回跑的麻烦。”周先生说。

  第二天一早,杨秋月带领护理团队来到了徐阿婆家中,为她检查了造口情况并进行护理。现场,杨秋月通过情景模拟拍摄的术后护理微视频,将护理注意事项、如何进行健康管理生动地展现给家属及患者。杨秋月介绍,这种“互联网+服务”的形式,有效破解了居家护理难题,惠及更多高龄、失能老人以及出院后行动不便的患者。

  “这只是医院‘5感5建’服务模式的一个缩影。”杨秋月介绍,“5感”即患者的归属感、安全感、体验感、舒适感、信任感;“5建”即建安静病房、建术前指引、建术后指导、建出院计划、建延续护理。走出医院病区,服务于群众家中,市五院通过不断深化“5感5建”服务模式,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群众就医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深化“护理服务”内涵 提升基础护理质量

  “和我一起做,深吸一口气,微微屏气,再慢慢匀速用嘴吐气。”走进呼吸科病房,该科护士长刘霁钰正带领着病人们,做着床上呼吸操锻炼。刘霁钰介绍,这种呼吸方式叫腹式呼吸,可以帮助本身呼吸功能不好、肺功能不好的病人,“呼吸科病房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床上呼吸操能让他们锻炼起来比较轻松。”

  14年的呼吸科护理经验,让刘霁钰对于护理服务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只有把紧急的做好,把基础的做实,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胜任护理工作。”从呼吸操锻炼到吸入剂、药物使用指导,从呼吸慢病治理门诊开设到家庭氧疗模式宣教……在刘霁钰看来,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需要全方位提升护理质量,才能更好满足患者需求。

  刘霁钰坦言,面对危重患者,不仅考验护士出色的临床判断能力、专业技能,还有与医生的默契配合、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多年来,该院呼吸科护理人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着。日积月累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2024年,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获评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围绕“六心护理”主线 探索新型护理模式

  “医院感染科现在有近170张床位,基本都是满员,我们护理团队每个人都是满负荷运转,要不然忙不过来。”周美芳在忙碌中说道。作为感染科科护士长兼肝病科护士长,她带领着病区护士们全力以赴,保障科室护理工作有序进行,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半月前,45岁的周先生因腹胀来到市五院检查,发现患有酒精性肝炎、严重肝硬化腹水,在该院肝病科“六心”护理下,进行颈内静脉肝脏穿刺精准诊疗,目前已康复出院回归正常生活。“别看肝脏穿刺过程可能只需10分钟,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是漫长的。”周美芳介绍,术前,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术中需要配合医生准备药物、穿刺协助护理;术后进行卧位安置、心电监护、病情观察、采血化验等护理工作。

  周美芳介绍,为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肝病科护理团队开展了“六心相伴 医路有礼”项目,以热心接、耐心讲、细心观、诚心帮、温心送、爱心访的“六心”护理为主线,把优质、暖心的服务像春风一样送到患者身边。此外,自去年年底,感染科创立“医联体下的护联体”以来,已与多家单位感染科签约共建,通过培训、会诊、咨询等形式,从护理管理、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患者双向转诊等方面推进双方专科护理技术水平提升,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像这样的护理服务延伸建设,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护理人一直在路上。心中有大爱,护理有温度。在每一天的临床工作中,她们是患者病痛的治愈者,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给予患者最熨帖的照护;她们更是患者心灵的疗愈师,用爱心和耐心传递着信心与希望的力量。在第113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向这些默默坚守的优秀护理人致敬!(高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