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首批“螺宝宝”诞生啦!

今年9月有望尝到新品螺

  环棱螺“蠡湖1号”.

  环棱螺俗称螺蛳、丝螺,在无锡市河网水域随处可见,也是很多市民喜爱的一道美食。去年5月中旬,发源于无锡市的环棱螺“蠡湖1号”通过我国水产新品种审定,成为全国首个螺蛳新品种。一年过去了,这个新品种养殖情况如何?无锡市民何时能品尝到这一新品种螺蛳?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宜兴屺亭镇的无锡市河荡三青种质资源养殖基地一探究竟。

  “这就是环棱螺‘蠡湖1号’,现在种螺已经升级成螺妈妈了,这些小螺就是今年清明后产下的第一批螺宝宝。”基地养殖专家钱文良沿着孵化池边拉起麻绳下吊挂着的一块蓝色波纹板,只见板上吸附着很多环棱螺,个头大的就是首批环棱螺“蠡湖1号”种螺,上面还有许多新产的小螺仔。“这个表面凹凸不平的波纹板就是供种螺栖息和产仔用的,等孵化结束小螺再长大一些,大概到6、7月份,我们就会把小螺筛出来,放到另一个池子里养。”钱文良介绍,环棱螺“蠡湖1号”的繁殖力很高,5-6月份和9-10月份都是繁殖季。“这几天产仔特别多,所以营养也要跟上!它们饲料以植物类为主,比如豆浆、豆渣、玉米粉、乳酸菌发酵的菜籽饼等。”钱文良边说边拿起一旁的饲料桶,一勺一勺将粉状饲料天女散花般撒向水面。

  “以往螺蛳主要靠池塘以及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自繁自育或是粗放养殖,生长慢且大小不一,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大量捕捞天然水域中的螺蛳也会对当地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新品种繁育简单,在相同养殖条件下,最大的优势就是长得快,体重可提高20%以上,养殖时间也更短,比如4月份的苗到9月底、10月初就可以达到上市规格了,平均亩产可达1000公斤。”“蠡湖1号”研发方——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金武笑言,生长速度快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肉长得快,壳中的钙却来不及沉积,这就表现出外壳薄、肉饱满、出肉率、风味好等优点,且“蠡湖1号”的鲜活性、空壳率和安全度也更有保障,坏螺、空壳的概率极小,可99.9%保障食品安全。

  除了给养殖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外,螺蛳还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它们不仅是青鱼、大闸蟹、甲鱼等的优质饵料,同时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可用于养殖池塘尾水治理。目前,该基地已有环棱螺“蠡湖1号”约45000斤,除了在孵化池中繁殖外,还分布在4个总面积达30亩的生态净化池中,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基地除了养殖环棱螺“蠡湖1号”外,还套养着螃蟹和青虾“太湖3号”,一部分环棱螺也养在这些蟹池内,既能净化水质又能作为饵料。据了解,近期已有本地客户提供了意向订单,待产量提升后将向种苗客户们提供批量订单。此外,预计9月左右商品螺将在农贸市场上市销售,届时市民将有机会品尝到新品种螺蛳。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正与甘露镇积极对接谋划将环棱螺“蠡湖1号”作为甘露青鱼的配套,目前已有一些意向合作企业了。

  (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