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蜱虫叮咬进入高发期,严重可致死亡

医生提醒:如被咬伤需尽快就诊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记录了母亲从被蜱虫咬,到发病去世的全过程。该网友称,起初家里人以为其母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后被确诊为“蜱虫病”,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后病情恶化,不幸离世,该热搜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天气变暖,阳光明媚,市民的户外活动增多。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外科主任曹嵘提醒市民,夏季毒虫活动频繁,市民不但要学会辨识常见的“危险物种”,如何防范、怎样处理、何时就医等相关知识也要掌握。

  蜱虫虽小,危害很大

  据了解,蜱虫是一种非常喜欢吸血的节肢动物,长有八条腿,身体呈红褐色或灰褐色。未吸血的时候只有芝麻粒那么大,但如果吸饱了血,能变成黄豆粒大小,身体增长几十倍。人在被蜱虫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是由于它的头钻入了人的皮肤,仍然可以造成局部皮肤的充血、水肿、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蜱虫是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其吸血的过程,也正是传播疾病的时候,其携带的病原体可以超过上百种,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立克次体、螺旋体以及毒素等。“那位网友的母亲是被带有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蜱虫叮咬后,引起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每年因蜱虫叮咬来我们医院就诊的大概五六十例,其中大约有两三个特别严重的。”曹嵘举例,两年前,市八院紧急收治了一位重症蜱虫咬伤的阿婆,安徽明光人,在山上田间农作时不慎被蜱虫咬伤左下肢。几天后,阿婆出现反复发热,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后,几经辗转打听,在无锡的家人开车800多公里,将阿婆连夜送至无锡八院虫蛇咬伤专科紧急就诊。“当时她就出现了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意识障碍、浅表淋巴结肿大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来我院时已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情况十分危险,好在经过团队紧急对症治疗后,最终转好。”

  如被蜱虫叮咬需尽快去除

  据介绍,蜱虫主要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及动物体表,只要在户外都可能会与蜱“亲密接触”。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因此,当我们进入草地、树林等环境中时,最好是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里,如果有皮肤裸露,可以喷涂一些防虫水。回到室内前也需认真检查,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带回家。”曹嵘回忆,之前接诊过一个因穿开裆裤而被蜱虫叮咬的儿童病例,“小朋友皮肤本就娇嫩,去户外一定要做好防护。”

  如果不慎被蜱虫叮咬了怎么办?曹嵘表示,如果被蜱虫叮咬,重要的是要尽快去除蜱虫,切勿使用蛮力。“蜱虫在叮咬时,将包含口器的头部深深扎进皮肤,如果用手或工具使劲硬拽虫体,一方面会导致虫体破裂刺激蜱虫分泌更多的毒液,另一方面容易将蜱虫头部残留在人体内,这样反而有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千万不能生拉硬拽。”曹嵘告诉记者,可以先用酒精麻痹蜱虫,将镊子贴近皮肤,夹住其头部,慢慢向上提起,拉不动切勿用力猛拽,取出后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并尽快就医。

  蜱虫所传播的病原体部分潜伏期可长达1个月,取出虫体后,切记持续观察,若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红斑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省内首个动物致伤专科在市八院挂牌

  “每年的5-9月是虫蛇活动最频繁的时候,其中6、7、8三个月是虫蛇咬伤高发期,有时候一天就要接诊四五十例。”曹嵘介绍,每年市八院接诊的虫蛇咬伤患者大约在3000例,“罪魁祸首”前三名就是马蜂、蜱虫、蜈蚣。虽然近日隐翅虫灼伤眼皮的新闻也是频上热搜,但曹嵘解释,隐翅虫在无锡相对而言数量较少,且其体外没有毒腺,不会蜇人,虽然身体里有酸性毒汁,但只要将其吹走就行。

  “近些年来,蛇咬伤患者显著减少,但因被虫咬伤而来就诊的市民数量是大幅上升的。”曹嵘介绍。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8日,江苏省首个动物致伤专科门诊在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正式挂牌,24小时提供动物致伤的伤口冲洗、外科清创、组织修复、感染控制、疫苗注射等预防和救治工作。“目前动物致伤专科设置两个诊室,诊室一以蛇虫咬伤(昆虫、蚂蚁、蜘蛛、蜈蚣)诊治为主,诊室二以犬伤(含猫及啮齿类动物致伤)诊治为主,如有市民不慎被上述动物所伤,可直接挂动物致伤专科。”(晚报记者 吴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