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15时,举世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
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是国家重大工程和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全长约24公里,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1公里,采用设计时速100公里的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
深中通道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交通枢纽工程。作为环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实现了跨海直连。深圳、中山之间的车程由此前的约2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两地携手进入“半小时经济生活圈”。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林飞鸣说,深中通道拥有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前沿技术,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生动写照,其建成通车将彻底改变珠江口整体路网格局,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中通道历时7年建设,项目团队研发形成了15项世界首创的核心材料、关键技术和大国重器,创造了10项“世界之最”。
自建设以来,深中通道获得发明专利200余项、行业协会奖项数十项,并屡获国际赞誉。2024年4月,深中大桥荣获被称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奖”,深中隧道荣膺“全球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50项标志性工程”。
“我们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将创新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说,深中通道完成了多项技术创新,特别是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设计施工领域形成了原创性成果,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据新华社)
纵深
湾区破“圈”相连
放眼望去,在浩瀚的伶仃洋上,6月30日通车试运营的深中通道如同一条巨龙,在水面上蜿蜒出优美弧线。
从地图上看,珠江的入海口呈A字形,将珠江东西两岸分隔为二。珠江东岸分布着深圳、东莞和惠州等城市,而珠江西岸汇集珠海、中山和江门等城市。长久以来,受阻于交通阻隔,珠江口东西两岸经济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
深中通道以24公里的里程和30分钟以内的车程打通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经济动脉,将珠江口“黄金内湾”沿岸城市及辐射区域串联起来,推进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
珠江东岸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强、先进制造实力雄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但是面临要素成本上升、发展空间受限等难题;而珠江西岸仓储用地充裕、人工成本较低、产业配套设施齐全。
深中通道是环珠江口“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是大湾区内“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功能团的直连通道。在深中通道的牵动下,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破“圈”成“环”,提高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含金量”。
珠江西岸城市群推出多项优惠政策和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海内外企业落户。中山市翠亨新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是深中通道西岸着陆点。深中通道通车前,该新区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城市形态和功能基本成型。目前,翠亨新区抢抓深中通道建设窗口期,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表示,深中通道促进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从而带动整个大湾区走向一个新的联动发展方向,并产生更优配置。(新华社 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