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为千万分之一的生机拼尽全力——

在水上与“死神”较量的人

  7月2日,梅雨时断时续,太湖笼罩在烟雨中。湖畔的无锡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太湖派出所内,民警完成当日的巡逻执勤,回所待命。和路面派出所不同,该所包括所长在内的5名民警,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无锡市公安局水上处突救援队队员,他们是无锡水域的守护者,也是在水上和“死神”较量的人。

  3分钟捞起一条命

  “给你们添麻烦了!非常感谢你们救了我一命!”7月2日下午,市民杨先生冒雨来到太湖派出所,给副所长钮小栋、民警任俊春等人送来致谢锦旗。

  尽管时隔10多天,杨先生回忆起当天的遇险经历,仍心有余悸,“6月20日下午,我和朋友到亮河湾附近钓鱼的时候,鱼钩被水下的东西钩住了,因为在岸上看不清,我就下水去解钩子。”怎料,下水后,脚被一个废弃渔网缠住,他顿时紧张起来。这时,附近一艘船经过,激起水浪,卷动渔网,将他整个人拖入水中。朋友见状,立即向他抛掷一块泡沫板并报警。

  接警后,值班副所长钮小栋、民警任俊春带队员驾驶装备车、救援艇,水陆并进,赶往现场。接近亮河渚时,他们远远看到渚头上求救的报警人,再靠近时,只见湖面浮着一块白色泡沫板,一只胳膊搭在上面。“是落水人!”救援艇迅速向其驶去,并成功将其救上甲板。从到达现场到成功救援,用时不到3分钟。

  “如果不是民警及时赶来……现在我都不敢想。”杨先生说,这次历险给他上了一课,“水下的风险看不见。以后在户外的河湖边,能不下水,尽量不下水。”

  20小时水空大搜救

  记者从太湖派出所了解到,随着夏季来临,涉水警情高发。仅今年6月,该所就接处了15起涉水警情,除户外钓鱼、游“野泳”外,私自下水划桨板也易引发此类警情,且搜救难度系数更大。水上处突救援队去年8月23日处置的一起搜救任务就是因此而起——

  当日,处暑节气到来,但暑气并未消散,炙烤了一天的太湖,湖面热气蒸腾。傍晚时分,所内警铃大作,报警信息传来:“我和朋友到小竹山这边划桨板,现在他人不知道去哪儿了,联系不上!”

  有价值的线索微乎其微,值班副所长钮小栋、民警任俊春决定先率队驾艇出警。途中,他们根据走失男子失联前在社交平台分享的短视频等线索,推断他离开小竹山后,在乌龟山逗留。

  经环岛、沿途搜寻,均未见人和桨板踪影后,救援队综合当日气象、水流等因素,判断失联男子极有可能在返程途中遇到风浪迷路了,随即呼叫指挥中心请求增援。一场“空中+湖面”立体式、地毯式搜救作业随即展开。

  随着时间流逝、搜救范围扩大,救援人员面临压力陡增:夜幕降临,湖面气温骤降,风大浪急,加上湖面远眺一片漆黑,给救援人员带来考验,更令他们焦急的是,“黄金救援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失联者是否还有生还可能?

  “白天,茫茫太湖里,找一个人,都无异于大海捞针,夜间难度可想而知。”钮小栋说,尽管如此,“哪怕只有千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们都要拼尽全力,绝不放弃。”

  正是这份不懈的坚持,让落水者等来了生机——次日14时许,历经20个小时不间断搜救,失联者在太湖苏州水域成功获救。后经及时送医,该男子并无大碍。

  不到一年救起95名落水人员

  据介绍,太湖派出所管辖范围为太湖无锡水域。救援队成立前,所里面临着救援任务繁重与救援力量薄弱的矛盾——太湖水域面积2338平方公里,无锡水域约占1/3,太湖派出所负责该水域治安、救援等工作,每年6-10月涉水警情高发期,最多的一天能接到四五起涉水警情,随警救援装备主要是救援艇、救生圈、救生衣等传统救援设备,遇到有难度的涉水警情,需借助社会专业救援组织力量。

  “人员落水警情,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分钟。”如何更快到达,更专业、高效地开展救援处置,性命攸关。为此,去年7月31日,无锡市公安局会同无锡市消防支队,选拔了33名具有游泳、潜水、船舶驾驶、水下搜索等特殊技能的“精兵强将”,组建了全省首支公安、消防混编的专业水上处突救援队,分一队、二队,屯兵于太湖派出所、南门派出所,全天候开展全市水域突发警情处置工作。

  专业队伍成立的同时,救援装备、处置模式同步升级——除救援艇外,救援队根据实际救援需求,配备有专业救援装备车,该车搭载充气式救生艇、无人机、飞翼等20多种救援装备,可满足不同场景的救援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些装备兼顾救援效率以及救援队员、落水者安全,比如:飞翼能够快于救援艇冲到落水者身边,开展先期救援;可随身穿戴的激流马甲,浮力能承托3个正常体型的成年男子;声呐设备能够让水下环境一目了然……在救援模式上,视情况实行水陆并进出警模式,到达现场后,配合协作开展水陆空立体化搜寻以及专业化救援处置。

  自救援队正式成立以来,涉水警情接处警时间压缩了40%左右,全市水上专业救援处置综合能力也大幅提升。据统计,截至目前,救援队共参与处置各类涉水警情248起,累计救起落水人员95名。(晚报记者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