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港镇西北部的陈市村(陈墅村)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从产生之初,它就与建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别墅”而得名
陈市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陈墅属于吴国,吴王夫差迫使越王勾践臣服后,有一秦姓的吴国大臣经过此地,看到这里碧水环绕、清宁幽静,于是派工匠建造了一座花园住宅,称之为秦墅。后来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后,秦墅便归官府所有。宋室南迁后,一些移民来到此地,以秦墅为中心建造家园,逐渐形成一个村落。
清朝雍正年间,江阴翰林学士陈均的儿子陈锐举家搬迁到陈墅,陈锐建造了陈家别墅,即陈家厅,宅子三面临河,占地达到10亩,这也是陈墅地名的由来。这里逐渐发展成苏南地区的繁华集镇。20世纪80年代,为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从地名简化的角度出发将陈墅更名为陈市,并一直沿用至今。
今年83岁的杜鸿钧是村上的居民,也是港下中学的退休教师,对陈墅的历史如数家珍,据其介绍,以前,短短150米的陈墅老街上汇聚了50多家商铺共计100多间店面,特别是早上,老街上接踵摩肩,热闹非凡。
古宅开馆迎客
据记载,陈墅曾有陈、姚、郭、孙、周、蒋、戴等望族,他们在当地留下了很多厅堂、楼宇或庄园,目前完整保存下来的是陈墅姚家祠堂和陈墅务本堂,这两栋建筑都坐落在陈墅老街上。
姚家祠堂就是现在的陈墅书场,这栋建筑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距离书场不远的陈墅务本堂建于清代中期,为姚家的宅院,名字出自《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之意。陈墅务本堂为砖木结构楼房,前后共三进,占地面积250平方米。第一进面阔七间,为二层商铺。第二进面阔三间,为四架扁作加前廊,前廊顶部装鹤颈轩。东西两厢房,梁架皆为满轩,分别为船篷轩、鹤颈轩及一枝香轩。第三进为二层回楼。
此前,陈墅书场和务本堂被列入无锡市2024年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今年6月,这两栋建筑正式开馆,致力打造成集“学、赏、读、养、食、创”为一体的公共文化载体,真正让古宅旧院“活起来、火出圈”。
石板桥咯噔响
务本堂的后方是周家河,在河上有一座石板小桥,当地人称之为响板桥。桥由两根石柱和十多块石板构成,石板并未固定在石柱上,走在上面会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响板桥的名字由此而来。村上的老人们说,桥建成之初便是如此,是否是建桥之人有意为之已无从知晓,也有人猜测,有人经过桥时会发出响声,或许有防盗之意。响板桥与其他多座石板桥组成的石板桥群,同样是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甄泽/文 朱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