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日行四五万步,手套要带两副

  草帽、防晒围脖、矿泉水……早上8时许,无锡南站内几名调车员已经全副武装,接下来他们就要到货运线路上对列车进行分解和编组。这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近日,记者跟随南站的调车员体验了一番这“幕后”的职业。

  工作不难,但需要耐心和“厚脸皮”

  三伏天的日子,早上8时刚过气温就已经超过了30摄氏度,无锡站运转车间党员调车长陆博盛接到了当天上午的工单,上面详细列出了上午每一项工作的内容、地点、时间,预计在10时30分左右结束。无锡南站承担着全市大部分铁路货物运量,一般上午都要工作到12时多:“这说明今天列车比较少,可以早点结束。”

  再次检查了身上的装备后,陆博盛一边为记者穿戴装备,一边叮嘱:“你今天的主要任务是看,切记不要上手。”调车员的工作其实并不复杂,他们需要根据当天的作业计划,负责将到达的列车进行解体,将车辆按照目的地或车次重新编组成新的列车,之后根据车站的调度命令,指挥机车将车辆从一股道转移到另一股道,确保车辆按照预定的路径运行。期间,调车员负责监督整个调车作业过程,确保作业安全,防止车辆冲突、脱轨等事故的发生,并对调车作业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进行记录,向车站值班员或调度员报告,以便及时调整作业计划。陆博盛说,调车员的工作需要很大的耐心,并且很“吃经验”——一节车厢的自重加上货物可达到数十吨,一个失误就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要严格遵守调车作业标准和规程,确保作业安全。

  在货场线路上多年工作下来,陆博盛还总结了另一个经验——“厚脸皮”。他说,铁路货运工作一直在变化,永远会有新情况,因此一定不要羞于向新人请教。

  一天要走四五万步,手套要准备两副

  走进货场,就能看到停在轨道上的机车,一节节车厢就是由机车送入各自的轨道。当准备穿越轨道时,陆博盛一把拉住记者,站在轨道之外,接着伸出右手分别指向左右、地面和前方:“左右是看有无来车,看地面是看有没有障碍物,安全后指前方快速通过轨道。”安全至上,这是在穿过线路时必须要做的事情。

  随着时间推进,温度不断升高,暴露在外的皮肤被阳光一晒,就是一阵阵的火辣感觉。来到第一个作业点,在等待机车的时间里,陆博盛带着记者走到树荫下躲避,他说等到了编组线路上,就连这点荫头都没有了。期间,陆博盛肩上的对讲机不断发出声音,与其他人保持联系。

  上午10时左右,终于来到了编组现场。一条条铁轨有序分布着,周围十分空旷,甚至连蝉鸣都没有,耳边只有路过的高铁和对讲机的声音。唯一能躲避阳光的就是列车的影子了,不过一靠近,列车表皮就涌来阵阵热浪,“晒过的铁皮可以达到五六十摄氏度”,若是低头看向远处的铁轨,可以清楚地看到空气中的热浪,让远处的人和物都变得扭曲。

  只不过短短几分钟,背心下的衣服就已湿透。此时几列列车正停在轨道上,陆博盛从车尾开始逐节车厢检查:连接风管,查看插销是否到位,检查轨道是否有障碍物……每节车厢都检查到位后,陆博盛通过对讲机告诉机车驾驶员可以将列车开走。每完成一个编组都要几十分钟时间,一个班下来,调车员们要走上四五万步,在高温天手套得带两副:“只带一副到后面就被汗水浸湿了。”

  感悟分享

  上午将近3小时的体验下来,记者印象最深的便是列车上传来热浪,灼热的空气让大脑变得迟钝,当时尚未达到一天的最高气温,而地面温度已经超过40摄氏度,甚至连说话都要消耗大量体力,只能机械般地跟随调车员。当前正值暑运,这些仅仅是调车员的日常。铁路运输是国之命脉,陆博盛也说,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是每一个铁路人的职责与使命。

  (晚报记者 甄泽/文 朱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