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天下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在北京正阳门箭楼上拍摄的前门大街和远处的永定门。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北京中轴线”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

  据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及其作为社会和政治中心对中国社会发挥持续的作用,认为“北京中轴线”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组织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据新华社)

  延伸

  从“大运河”到“北京中轴线” 这些“世界遗产”来自中国

  正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27日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前一天,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同样申遗成功。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中国是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2014年以来,中国共有14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4年:“大运河”、丝绸之路

  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提交的“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请报告获得批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丝绸之路形容为东西方之间融合与交流的对话之路,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重要贡献。大运河则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

  2015年:土司遗址

  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评估报告中指出,中国土司遗址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联合申遗的三处遗址是中国西南部地区土司管理制度的独特见证。

  2016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神农架

  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湖北神农架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会认为,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其把景观、岩画与中国南方壮族先民骆越人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所显示的独特性。湖北神农架被视为野生动植物的“宝库”,尤以丰富的植物多样性闻名。

  2017年:鼓浪屿、可可西里

  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与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鼓浪屿展现了在亚洲全球化早期多种价值观的碰撞、互动和融合,其建筑特色与风格体现了中国、东南亚及欧洲在建筑、传统和文化价值观上的交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青海可可西里符合自然遗产的标准,并具有较高的完整性、真实性,保护管理整体状况良好。

  2018年:梵净山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贵州省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说,梵净山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标准和完整性要求,展现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中国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受到肯定。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评审,上海崇明东滩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1年:泉州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会认为,该项目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3年:普洱景迈山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会认为,这一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充分尊重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展现了山地环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