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二泉月·文学

虚 铃

  | 王小也 文 |

  朋友的家是江景房,正对着浩浩淼淼的钱塘江,阳台上一株茶梅,一人多高,朱红色的花朵缀满绿叶间。彼时,暮色即将降临,而夜灯还未亮起,钱塘江上弥漫着早春的浅淡雾气,南岸鳞次栉比的建筑,虚化成了莫奈色块。

  上好的老白茶正在炉子上炖着,琥珀色的茶汤在玻璃茶壶里透着清澈的光泽,知是上品。主人分了茶,白瓷盏很友好地呈现着茶汤本来的色泽,饮一口,隐隐一股甘栗味,很是抚慰人。

  茶桌一端靠墙,供着佛像,佛像下横着一管尺八,下面垫着相应长短的锦缎。尺八相比箫管,短且粗,取用竹子近根部的部分制成。

  见我们的目光停留在尺八上,朋友感慨地说:“几年下来,发现最早学的,以为最容易学的曲子,其实最难。学了那么多曲子,都是过程,最终都要回到那首《虚铃》中来。”

  《虚铃》是一首唐代的尺八曲,也是最早的尺八曲,日本人把它保护得很好,如今,我们又将它从日本引渡回来。朋友是在家修行的人,常年茹素,习练尺八,也是修行一种。

  吹奏之前,他双手将尺八举至头顶,低头静默几息,肃穆地将尺八吹口抵至唇边,一声起,粗犷、深邃、悠长,便觉是来自荒野的亘古召唤,周边万物渐渐隐退,有风自江水的源头来,自天际来,自丛林中来,似静对天地玄默的万无,又似远观市井喧闹的万有。

  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曲子,旋律性不强,音符相对简单,可是我一颗心不由自主地顺着尺八的声音荡了开去,到了一个空阔之境,不知何来,不知何去,不知何在,茫茫无尽,又绵绵不绝。再听,又似漫漫红尘之意渺渺其中,相望不相闻,潇湘无限路,似喧闹之后的空荡,爱而不得,愁而无尽的悲凉。是月圆之夜,是雪后初晴,是枯藤老树,是大漠孤烟直,是星垂平野阔。到后来,竟觉得内在的浊气都被一声声抽了出来,没来由地落了泪,悄悄拭了去,睁开眼,见钱塘江边的灯火已次第亮起,映在江面上,似琉璃流动,一艘游轮,无声地缓缓行进其中,似真似幻,不知从哪个年代而来。而室内幽暗,只小小一枚烛火,在佛前静静仰望。

  这是一道大餐,疏落而悠长,质朴而深情,清凉而厚重,听闻之后,内在身心有充足感。之后的聊天,我不太在意,认真百度了《虚铃》的来处。1200年前,普化禅师常常在街市摇铃,口里念着偈子:“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方八面来,旋风打;虚空来,连架打。”而他涅槃时,空中亦铃声不绝。河南府张伯喜欢吹管,据此意境作了曲,不想成了传世最早的尺八曲。南宋期间,日本心地觉心禅师来中国求道,某日清晨,听到一种非笛非箫的声音,感受到一种大彻大悟的静寂,循声而去,见一居士吹管,方知是尺八曲《虚铃》,遂潜心学艺。回日本后,将尺八的吹奏与佛学结合起来,是为吹禅。

  深夜,车子驶出车库,打开的车窗里隐隐有《虚铃》一声声传来,也许是朋友在高楼上的吹奏声,乘着夜色而来,也许是我心头的声音盘旋不去,竟觉得马路上闪烁着的灯光如丛林,行驶在车水马龙里,亦如行驶在洪荒之中,有召唤,从崇山峻岭中来,从汪洋大海中来,从历史长河中来,又似,从宇宙深邃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