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成为了暑期档期待已久的救市作品。
相比其他大档期,暑期档更遵循爆款驱动的原则。猫眼专业版显示,今年6月电影票房数据仅有22.31亿元,同比去年的41.34亿下滑了46%,没有出现迅速加热市场的作品,暑期档开局不利。
而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抓娃娃》的票房仅用4天多的时间,就已经突破了13亿,上映第15天,累计票房已突破23亿元。在工作日,《抓娃娃》的上座率均超过了10%,是唯一一部上座率破10的电影,其对观众观影热情的激发可见一斑。
《抓娃娃》的表现能迅速加热市场,再次证明了喜剧片仍然是国内电影市场的刚需。但能真正满足这种需求的喜剧作品,也仍然是稀缺品。
沈腾的票房号召力
《抓娃娃》能如此火爆,和两位主演,尤其是沈腾的票房号召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灯塔专业版显示,自十年前的《夏洛特烦恼》首次电影合作以来,沈腾、马丽合作主演电影的总票房已突破120亿元。
这种品牌效应的建立,源于沈腾、马丽通过春晚、综艺节目和喜剧电影的持续产出而建立的国民度。在一个碎片化、多媒介的传播时代,沈马组合逐渐成为了一种喜剧符号。
这种破圈层的影响力对电影宣发至关重要。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显示,2023年国内的人均观影频次为2.58次,这意味着大量的低频观影用户可能只在春节、国庆和暑期等重要档期走进电影院。对这些观众而言,沈腾和马丽无疑更具有吸引力。观众甚至发明了“含腾量”这样的计量单位,来精确判断电影和沈腾的真正联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沈腾的个人效应对于宣发的作用。此次《抓娃娃》上映时,不少账号也打出“含腾量”100%的宣传口号。
在这两年,电影的宣发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在追求降本增效的情况下,沈腾和马丽的号召力能够起到破圈的宣发作用,变得尤为重要。对于年轻观众而言,沈腾与马丽两人的CP效应也影响深远。
下沉市场的穿透力和号召力,是《抓娃娃》票房暴涨的另一个原因。灯塔专业版显示,7月17日,《抓娃娃》在三、四线城市的票房占比都超过70%。本土喜剧电影本就受到下沉市场的欢迎,而沈腾和马丽的喜剧号召力,在下沉市场的号召力更强。
电影本身的口碑效应,则是保证了其长尾效应。去年沈腾参演的《超能一家人》由于口碑太差,最终的票房远远低于市场预期。《抓娃娃》采用了大规模点映的手段,并且迅速在豆瓣开出了7.5分,目前保持在7.3分,这一分数在喜剧电影中算是优秀,在暑期档的新片中也排名前列。
国产喜剧的饥饿度
对于今年稍显疲软的电影市场而言,喜剧仍然是观众的最大公约数。
《人在囧途之泰囧》是首部破10亿元的国产电影,和其喜剧片的定位不无关系。在当时接受杨澜的采访时,导演徐峥自己也表示十分惊讶,“我没想到观众对国产喜剧的饥饿度会爆发成这个样子,现在已经变成一个事件,已经不是一个电影了。”
在这种饥饿度的推动下,之后《夏洛特烦恼》等喜剧电影屡获成功。《国产喜剧电影类型研究》显示,近年来喜剧电影年票房产出基本在100亿元左右,市场占有率均值为22%。虽然这几年喜剧电影口碑浮沉,但在口碑合格的基础上,大部分都能收获不错的票房。
随着电影市场越来越依赖大档期,档期的社交与合家欢属性也对喜剧提出了更多需求。这几年在大档期收获成功的电影,在纯正的喜剧之外,不少片子也都会掺杂喜剧的元素,比如现实题材的《第二十条》。
在缺乏重工业大片的情况下,喜剧更是成为了吸引观众的王牌。在近两年大盘相对冷清时,往往还是喜剧片脱颖引而出。高密集的段子和梗,辅以强设定的剧情,显然是这一类喜剧抓住观众的关键。
《夏洛特烦恼》用的是穿越到学生时代这个体裁,蕴含的是屌丝对于超越生活的幻想;《西虹市首富》则是天降横财,需要短时间花掉10个亿;《抓娃娃》采用了类似楚门的世界的概念,蕴含的是对于教育的思考。这些喜剧往往以高概念叙事叠加社会话题,因此能够吸引大量的观众进入影院。
《2023年中国市场年度盘点报告》显示,结合2023年暑期档票房前五名的高频评论,“教育意义”成为档期特色。《抓娃娃》在这个亲子属性较为强烈的档期,突出教育话题,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抓住了观众的共鸣点。
当然,对于大量的观众而言,难得进一次影院,能笑一笑就好。
(界面新闻,图片来自片方公开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