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黄小龙:闲看人生起落,执笔耕耘不辍

  本期访谈作家 黄小龙

  笔名小虫,1978年8月出生于浙江兰溪,2003年定居无锡。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无锡市青年作协理事,副秘书长。著有散文集《表情》《永乐街》《头脑里的旅行》,其中《表情》获得2019-2020太湖文学奖提名奖。

  弃学、打工、经商、再觅工作……黄小龙成年伊始,人生就经历过幅度不小的起落,忙忙碌碌的生活,没有湮灭他对文学的执着。2003年他用“抛硬币”的方式随缘落脚无锡。

  从李渔家乡走出的那颗“芥子”

  少年时的黄小龙体弱多病、不爱说话,把周记、日记视为一抒心语的途径。老师批评说“写得糟糕”“在李渔的故乡竟然写不好东西”,激起了他的倔强。他当然知道清代文豪李渔乃家乡名人,父亲曾带着他瞻仰李渔雕像,在他心底奠定了文学的伟岸印象。“我不服气,一方面各类书籍和文章读读读,甚至哲学书也拿来‘啃’;另一方面坚持最笨的办法,写写写……”原本他是渴望被人关注、被人接纳而写作,不知不觉内化出了习惯。

  至今黄小龙还记得中学语文老师王犁刚,兰溪曾有过的文学报《芥子园》和笔名“阳台”的编辑。他从他们那里得到文学滋养、温暖鼓励,发表作品、作品获奖、收到稿费,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写作:“文学不再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渗透到我人生的方方面面。它像是一种顽症,不写会难过、会失眠,我无法解释这个现象。”

  黄小龙学业未竟就南下深圳闯荡,当过工人、跟单员,又去上海浦东跟着同乡学做生意,再后来自创品牌,不久因内部纠纷无奈离沪到江苏……从李渔家乡走出的那颗“芥子”无法接受长期浸淫在商战场上,“2019年我回归了朝九晚五的普通工作、简单生活”。

  在无锡幸遇许多文学前辈和良师

  “把江苏省地图摊开,我朝上丢了个硬币,它落指在无锡,所以我背着牛仔袋单枪匹马来了,身上仅1000元现金。”那时为生活奔波的黄小龙不知道选择无锡会是什么结果,“现在想想,包里装的还有梦想、事业、爱情、文学。”他形容来锡前后的差别:单身过活时,写作像老友紧紧跟随;遇到人生伴侣、事业有起色时,文学让出了主位;微博、公众号、简书、朋友圈出现后,内心文学之“痒”被撩拨而重新写作,“那个文学青年又回来了”。

  又是一番写写写,黄小龙“被看见了”。“在无锡,我有幸遇到许多文学前辈和良师,周国忠先生、黑陶老师、‘大师兄’陈皓,在他们身上我看到写作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他们的文学情结感染了我,我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散文集《表情》出版圆了他的出书梦,书中收录他青少年时期的部分作品,既是个人成长记录,也有对青春、故乡、生命的回望和思索。《表情》首版反响不错,次年加印一次,并获得2019-2020太湖文学奖提名奖。

  黄小龙也感叹时空不同、心境迥异,文学其实是写自己、求知音:“我的孩子在我背井离乡的年龄回到兰溪,他无法理解我心里的乡愁。这很‘文学’,也是一件略带伤感的事情。”

  用有限生命体验去书写无限可能

  自散文集《表情》问世,黄小龙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天写1000字。于是,2021年有了以现实中永乐路为创作背景的《永乐街》,2023年有了纪念来锡20年的《头脑里的旅行》,“前者极致宣泄情绪,代表我对人世间的祝福;后者像一面生活构成的镜子,可见自己,亦可见幻象。”

  如今,黄小龙已完成了多部散文集,他把目光投向了小说创作。“我想静下心,沉淀一下,尝试往写小说的路子上走,对我来说也是个挑战。”他介绍说,计划写的小说主题是关于无锡城市变化,特别是来锡20多年间所见的无锡“蝶变”,“无锡很精致,具有丰富内涵。随着城市的变迁,这份精致很好地保存下来;同时我发现无锡的朋友每个人都很能讲老故事,我为什么不把这些故事写下来?”

  事实上,黄小龙的作品中不乏对其亲历见闻的描写,比如访谈时他分享的一段在药房遇见心绞痛患者下车买药自救的场面。“这是我素材积累的一个途径。”他说,在特定场合,他会不自觉地观察人,“听人说话、看人做事,当然可能有些冒犯。我妻子一直说我是个‘爱管闲事’的人。”这却是他认为的文学创作的真谛,“文学创作是一条探索之路,有限的生命体验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晚报记者 何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