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过了立秋节气,最近几日的最高气温依然在39摄氏度不愿下去。近日,记者来到新吴区某金属公司的车间内,感受车间工人的一天。
据了解,该公司的产品主要为磷青铜带,被广泛用于手机、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走进车间内,一股闷热的气息就扑面而来,夹杂着金属、机油的味道。车间内一排排设备整齐摆放着,不时有工人穿梭其中。穿上工作服后,记者跟随工人吴永坡开始巡检设备。吴永坡已经从事这项工作十几年了,日常工作便是检查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出现故障时快速排除。最近,他正在为部分设备更换软管,来到一处退热炉处,他熟练地将一根手指粗细的软管卸下,重新安装上一根铜管,“铜管更加耐热。”
虽然仅仅是拧了几个螺丝,汗水还是很快就浸湿了本就不透气的工作服。设备旁摆放着几台电扇,工作期间,在电扇前站一会便成了散热的方式——只是吹出来的风也是热的。据介绍,目前车间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车间里也安装了冷气机,不过对于满是工作设备的车间来说,这些冷气并没有多大用处,除了没有阳光外,车间的温度跟户外没有多大区别。“我们每台设备旁都有工作间,工作间单独安装了空调。”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人在工作间内,可以操作设备,也可以避暑,避免了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下。此外还准备了盐汽水、冰棍等防暑物品。
车间内的工人并不多,几乎每个人的背上都有一摊被汗水浸湿的痕迹,有的工作服上还有汗水干掉后留下的盐渍。
记者来到车间的熔炼区,越是靠近越能感觉到温度上升,甚至隔着鞋子都能感觉地面的热气。工作人员反复提醒,这一区域设备温度较高,危险性也比较高,一定不能触碰任何金属物品。站在楼梯下方,可以看到工人正在操作熔炉,每个人的脸上都有汗水滴落,一旁的温度计显示,此时的温度为48.7摄氏度,“如果靠近炉子,温度肯定更高。”
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记者体验了吊机作业——操作遥控机将吊轮移动到货物处,绑好后再次吊起,运送到指定位置。操作不难,只需要注意货物起落的速度,最大的挑战是从旁边的设备不断涌来的热浪,吹在脸上让人直犯困。去之前,以为车间是室内环境,不会有多热,实际体验过才发现自己想当然了。
在这个夏天,致敬每一滴汗水。
(晚报记者 甄泽/文 汪新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