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2版:中国医师节特刊

竞逐高水平, 看医院亮“绝活”

  编者按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有他们安抚;成长路上的磕碰,有他们守护;突如其来的病痛,有他们陪伴……他们用尽全力守护生命之光。一袭白衣,一个称呼,代表的是责任和对生命的敬畏。8月19日,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为全方位展示广大医务工作者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的良好形象,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向坚守在临床一线、护佑生命和健康的医务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无锡日报报业集团特别策划,让我们一起看医院“亮绝活”。给每一位医师点赞,向所有平凡而伟大的医师致敬。

  无锡市人民医院

  无锡首例TEER术患者顺利康复

  “手术前我一喝水就腿肿,睡觉喘不过气,夜里都要坐着;现在能躺平了,也能正常喝水了,感觉人舒服了很多。”2024年7月初,84岁的任阿婆(化名)被反复心衰折磨得苦不堪言,无锡市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在反复研究后为她实施了国内原创经心尖入路的二尖瓣缘对缘闭合术(俗称TEER)。任阿婆的痛苦得以解除,她也成为无锡市首例成功接受该类手术的患者。

  任阿婆心衰的“病根”是二尖瓣膜反流。按照一般手术方式是开胸修复瓣膜或者置换瓣膜,但患者年龄大,家属担心较多。荣晓松主任带领心血管外科团队为患者实施了TEER手术。手术通过国内原创的二尖瓣成形术设备,在食道心超指引下,经心尖部穿刺进入,捕获反流严重的二尖瓣前后瓣叶,夹紧后释放夹子,反流瞬时消失,整个手术时间只需半个小时。术后仅在左胸有一个4cm小切口,任阿婆第二天就下床活动,并在3天后康复出院。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全省第一家微生态诊疗中心,为患者个性化诊疗

  “以前没有听说过这种新技术,没想到治疗效果这么好,现在小便也正常了,生活质量提升了。”近日,72岁的陶阿婆经过1个疗程的泌尿道菌群移植治疗,困扰了15年的尿路反复感染在移植半个月后得到了有效缓解,她感慨:“再也不用担心起夜睡不好了。”

  “经过菌群移植治疗,患者的泌尿道微生态系统可以得到有效的纠正和改善。”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冯宁翰带领的团队攻坚克难,编著了国际第一本《泌尿道微生态学》专著,在国内率先开展泌尿微生态治疗先河,开展菌群移植治疗技术,通过把健康人的菌群移植到患者身上,从而实现患者泌尿道微生态的恢复。目前,市二院开设了全省第一家微生态诊疗中心病房。微生态诊疗中心是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集临床与医药基础研究、诊断与治疗于一体,聚焦肠道微生态,采用精准配型,实施放心移植,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微生态紊乱相关的慢性病患者。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团队,由多个学科的主任及知名专家坐诊,芝加哥大学国际著名微生态学专家Alan J Wolfe教授长期受聘于该中心,将为广大微生态失调患者带来个性化诊疗。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锡城首例!“人工心脏”成功植入

  2024年2月26日,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经过98天精心治疗,无锡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患者朱先生顺利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这是我市医疗界在终末期心脏疾病治疗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医学研究表明,经ECMO辅助的心衰病人,进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术后死亡率达到40%。但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实施“人工心脏”移植手术持积极态度,希望尽快接受手术。这是无锡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各相关科室严阵以待,全力以赴。2023年11月28日,手术如期开展。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麻醉科、胸心外科、超声医学科等多学科紧密配合,最终历时4个小时成功将“人工心脏”植入患者体内。

  据介绍,抗心衰药物治疗对终末期心衰效果欠佳。全国每年大约有100万例患者等待心脏移植,但供体有限,每年能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不足1000例。

  无锡市中医医院

  成功开展克罗恩病肛瘘保留括约肌根治术

  克罗恩病是一种涉及多个学科的疑难疾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克罗恩病肛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瘘管往往累及括约肌及邻近器官,临床治愈率低,复发率高。

  很多克罗恩肛瘘患者都是面临着升学结婚生子的年轻患者,一位姚姓患者刚刚考上大学,因为诊断为克罗恩病合并肛瘘而无法前往异地入学。患者父亲经多方求诊来到无锡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朱欢欢主任处就诊,朱主任联合消化科等多学科讨论后,评估患者肠道条件允许,在肛周磁共振的指引下,为患者实施了克罗恩病肛瘘保留括约肌根治术。此手术以微创为基础,精准处理肛瘘的感染灶,最大程度减少对肛门肌肉的损伤,从而保证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正常,在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后,患者肛瘘完全愈合,也顺利地重新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