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2版:中国医师节特刊

以至精至诚,守护人民健康

——致敬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全体医师

  “披星戴月,只因心中敬佑”。这是人们对医师职业的描述,也是对医者崇高精神的赞许。

  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市五院每一位医师都承载着无数生命的希望与重托,平凡而又伟大。

  中西医结合科:辨证施治+辨证施护,治病也“治心”

  “就算是死马当作活马医,治不好我也不怪你们!”65岁的张爷叔患有肝硬化多年,5月份突发肝衰竭,多方求治无果,被市五院急诊收治后转入中西医结合科。入院时他有大量腹水,总胆红素指标500多,超出高线30倍!

  因为有过多次被拒诊经历,张爷叔备受打击,已经丧失了信心。考虑到患者是重症,本人状态也不好,科室主任医师每日查房,与其亲切交谈,关心张爷叔的饮食、情绪,帮助他树立信心。

  “有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实际中医治疗对于肝衰竭等急性疾病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燚光说,根据张爷叔的病情和体质辨证施治+辨证施护,联合西医支持治疗,成功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出院时,张爷叔给团队送了两个大大的水晶奖杯表达自己的感激。

  中西医结合科包括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和中医科,其中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为省重点专科。团队高级职称医师占比60%,依托专科资源和过硬的专业能力,不断推动医学科研进展,持续细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新方向。目前团队同时承担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肝病和肝硬化终末期合并肝性脑病两项市级项目,难治性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和针灸埋线治疗联合中药方剂治疗脂肪肝两个项目也在临床取得良好疗效,临床和科研协同推进,不断迈上中西医结合诊治新台阶。

  骨科:既要“大力出奇迹”,也要“绣花功夫”

  72岁的王阿婆2年前因为髋关节骨折在异地做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最近行走疼痛难以忍受,来到市五院检查发现髋臼窝内壁骨质已经磨穿缺损,人工股骨头突向骨盆内侧,需要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

  作为关节置换手术的“天花板”之一,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全面考验骨科团队手术方案制定、假体设计、手术操作、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术前团队仔细研究病情,诊断王阿婆髋关节缺损分型为最严重的类型,于是制定了翻修用骨小梁髋臼假体以及生物型与骨水泥型两套假体方案,并根据可能出现的术中假体取出困难、假体周围骨折等意外情况,进行了充分的术前论证及手术工具、内固定方案、输血备血等周密准备。

  手术过程中医师分工明确,台上4人负责手术,切开、松解、打磨、安装……手术操作顺利完成,台下1人负责透视观察;麻醉医生严密掌握患者生命体征及麻醉支持,器械及巡回护士紧密配合。在团队通力协作下,王阿婆不仅拥有了“焕然一新”的髋关节,更迎来了自己的新生,能够正常行走,可以尽情拥抱晚年生活。

  骨科手术既要“大力出奇迹”,电钻、摆锯、磨钻、骨刀、骨锤、咬骨钳等轮番上阵,也需要“绣花功夫”,如缝合肌腱、血管神经、椎管减压融合、韧带修复重建等,细微之处宛如“绣花”,精确至毫米。只有粗中有细,切换自如,才能实现在骨骼与组织之间的“缝缝补补”。

  骨科团队在复杂及疑难手术等多方面刻苦钻研,不断取得突破,如今已实现独立开展全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翻修术。面对求助患者,不仅是“看得了”,更要“看得好”,秉承医者仁心精神不断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介入科:“铅衣作甲,射线为刃”,精准医疗搭起健康桥梁

  62岁的陈阿姨消化道反复出血5年,介入科为其实施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手术),术后出血当即止住,一周后出院,至今状况良好。TIPS手术是一种治疗肝硬化导致的门静脉高压症的新方法,成功率高、创伤小并且并发症少,但该手术是介入领域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手术之一。常规开展TIPS手术展现了该团队高水平的综合介入治疗能力。

  介入手术需要借助超声、CT、DSA等各种影像学设备,往往需要在X射线环境中完成操作。医生要穿上铅衣,戴上铅帽,披上铅围脖,“负重”20多斤开展手术,手术结束常常是汗流浃背。“选择做介入医生,我们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介入科唯一的女医师周医生说。“以铅衣作甲,以射线为刃”。经过医师们共同的努力,科室已发展成为以肝癌诊治为特色,常规开展肝癌等各种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等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症、梗阻性黄疸、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下肢动静脉疾病及其他血管性疾病介入手术治疗的综合性科室,救治了大量患者。

  当前团队综合介入治疗技术已臻成熟,计划进一步推动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水平的提升。介入技术治疗血管性疾病可以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在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有广泛前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为患者解除病痛,慰藉心灵,每一位市五院的医师都在用行动践行托举生命的诺言。(刘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