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3版:中国医师节特刊

不辞昼夜,筑牢公众健康“第一道防线”

——致敬无锡疾控公卫医师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医生,他们不在手术室,却奔波在乡镇田间,往返于隔离区域和社区宣教室;他们没有手术刀,却能将疾病传播链切断在前沿;他们不辞昼夜,筑牢守护公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他们就是来自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公卫医师。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这群疾控人的日与夜,听听他们的故事。

  “以身为‘饵’,只为捉蚊子”

  夏天的傍晚,稻田里传来蛙叫蝉鸣,耳边还有蚊子的嗡嗡声。有一支蚊虫采集“特工队”,在稻田、猪圈、竹林驻扎“营地”,放置好捕蚊器:诱蚊灯。天色渐渐暗下来,诱蚊灯发射着紫色的光线,蚊子成群向光源靠近,被诱蚊灯下的风扇吸入捕蚊袋里。

  作为无锡常见的蚊种,淡色库蚊、白纹伊蚊是乙脑、登革热等多种蚊媒传染病的潜在传播者,也是无锡疾控消媒与血寄地病防制科的重点捕捉对象。“想要活捉蚊子也不容易,蚊子喜欢二氧化碳,我们有时候也会把自己当诱饵。”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媒与血寄地病防制科邹亚明说。

  除了避之不及的蚊子,老鼠、苍蝇、蜱虫、蟑螂、蝙蝠……也是他们的“老对手”。“这些常见的生物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携带着各种传染病病源,所以它们也被称为——病媒生物。”邹亚明介绍,病媒生物能够通过叮咬、污染食物或水源等形式进行传播,威胁着公众健康。

  “我们会在晚上蚊虫活跃期间,深入到各地居民区、公园、农村采集,进行密度监测,在实验室开展病原性检测,以及针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实验。”

  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媒与血寄地病防制科副主任兰策介介绍,通过监测病媒生物的密度、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等方面,分析出它们长期变化趋势,能够为病媒传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这是一个和病毒赛跑的过程”

  今年年初,年过七旬的吴老伯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确诊感染了艾滋病。滨湖区疾控的周医师在浏览专报时,发现了吴老伯的传染病报告卡,辗转找到了他。在无锡五院的艾滋病感染者医防融合快速治疗门诊,疾控医师为吴老伯做了随访检查,临床医生进行救治。在多方努力下,吴老伯更加积极地接受抗病毒治疗,身体状况一天天好了起来。

  2024年3月,由无锡疾控联合无锡五院、城区6家区疾控中心和有关艾滋病感染者关怀组织共同设立的艾滋病医防融合快速启动治疗门诊,在市五院感染与免疫科正式运行。

  慢性传染病防制科主任许祝平介绍,艾滋病防制要做的是尽可能缩短从感染者确诊到启动治疗的时间间隔,实行全流程管理。

  以综合质量控制为抓手,在省内率先成立结核病诊疗质控中心;因地制宜找准“着力点”,肺结核、艾滋病等重大慢性传染病相关综合工作指标保持全省第一水平;连续三轮创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首批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无结核社区,建成全省首家结核潜伏感染诊疗门诊、线上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门诊……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无锡疾控慢性传染病防制科与病毒赛跑,在重大传染病防控领域探索出了一个个“新赛道”。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

  热浪翻滚的夏季,一座座冷却塔安静肃立在城市一角,在这里,无锡疾控环境卫生科的医师开始了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只见他们手脚并用,爬上高高的扶梯,再钻进狭小的检修口,把采集到的冷却水小心保存在无菌采样瓶中,带回实验室完成检测。如未规范清洗,集中空调系统中可能会检出嗜肺军团菌,而嗜肺军团菌会引起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我们常常开玩笑说,环境卫生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但这也是我们对环境卫生的承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市民的生活环境更加洁净安全。”无锡市疾控中心环境卫生科主任朱鹏飞说,近年来,团队构建了覆盖饮用水、土壤、空气大环境、公共场所中环境、居室小环境的综合环境卫生监测体系,为公众健康筑起了坚实防线。

  环境卫生科的医师个个是“全能选手”。他们穿梭于水厂与社区间,高频次、全覆盖开展全市饮用水监测工作;他们深入乡村田间,严密监测农作物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含量;他们围绕大气细颗粒物中多种传统及新型污染物,建立检测方法,开展人群健康风险评估;从1号线到4号线、再到S1线,无锡市每一条地铁线路开通运行前,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公卫医师用疾行的步伐和专业的素养,践行“一切为了公众健康”的疾控使命,为建设“健康无锡”贡献着疾控力量。 (高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