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市2024年度艺术赋能乡村建设实践活动圆满收官,6件充满创意与寓意的艺术装置作品在江阴市长泾镇蒲市村、锡山区鹅湖镇圩厍村及惠山区洛社镇万马村亮相,不仅为乡村增添了新的文化景观,更成为吸引游客驻足观赏的新地标,生动诠释了“回到乡土”的设计理念。
走进蒲市村,星星点点散落在草坪上的一个个“小帐篷”映入眼帘,这是由江南大学设计小组打造的《葭·墟》。装置将柔美的蒲苇巧妙地安置于以竹材构筑的框架之中,外层则以层层红纱轻盈包裹。夜幕降临时,以竹为骨、红纱为衣的装置在灯光下更显朦胧之美,仿佛再现了蒲苇丛生的乡村景象。不远处,中央美术学院的作品《星火》以“星星”与“篝火”为意象,红色亚克力片模拟火焰,质朴竹材作底,在阳光的照耀下,红色亚克力片如星火点点映射出璀璨的光芒,象征着新四军六师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成为村民与游客心中不灭的“红色灯塔”。
在圩厍村白米荡畔,由竹材编织而成的17条“青鱼”组成了一幅群鱼舞动的图景。这是由清华大学设计小组创作的《群游》,该作品将竹材通过弯曲、连结、编织、压弯等多种技艺形成了鱼篓的形态,巧妙再现了青鱼跃动的生动场景。中央美术学院的作品《鱼亭》同样以鱼篓为灵感,用尼龙绳与竹材料构建了一个可穿行的廊道空间,外层的白色织网承载着对丰收的期待。“这些装置完美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晚上来散散步,吹吹晚风,仿佛找回了儿时的记忆。”村民范女士称赞道。
在万马村,清华美院小组带来的《白荡听雨》漂浮在水面,以其独特的竹筒雨器和月牙形设计模拟了雨滴入水溅起水花的动人瞬间。拉动绳索,装置轻微摇晃,内部隐藏的雨器随之奏响逼真的雨声,仿佛将人们瞬间带入了一场温柔的江南细雨之中。而江南大学小组设计的《风荷举》,则以荷叶为形,彩虹丝线为引,搭配竹筒发声装置,风过铃响,荷影摇曳,既展现了荷花的清雅,又寄托了对乡土的深情厚谊。几名路过的游客表示,这些作品设计很有意思,互动感也很强。
“如何在有限的工期与材料约束下,找到平衡点来解决建造问题,是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复杂的竹编技法固然精妙,但在实际操作中,或许简单的编织更能契合项目的需求与环境条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丽莎说,这次经历让她明白设计不仅是形态的创造,更是对现实条件的回应与适应,是在美感与实用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的过程。
“这次活动的3个村以及无锡不少村庄都通过环境治理,挖掘特色产业、文化、生态等资源,提升乡村美丽品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创作营活动拉下了帷幕,但这不是创作营的终点,也不是和美乡村建设的终点,而是进行时。”无锡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美学是各级乡村建设者们需要研究和运用的一门学问,美学的创作、实践不能只停留在一时,而要持续不断地将乡村美学融入到乡村建设中。今后,无锡将继续与高等院校深入合作,持续将乡村美学融入乡村建设中,打造具有江南韵味、无锡特质的“新江南人家”。
(潘凡/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