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十一”,正是金秋出游好时节,惠山古镇景区是各地游客争相“打卡”的游览地之一。景区内集中了大大小小多个景点,不少“低调”的角落同样惊艳,值得一探。
二泉书院:书香文化底蕴深
在惠山寺和寄畅园之间的夹角处,有座二泉书院。这里不像寄畅园一般声名远播,加上不起眼的大门,要走进一条狭窄的道路中间才能发现,于是很容易被往来游客忽略。
二泉书院不仅是座书院,还是邵宝的祠堂,是无锡惠山祠堂群中典型的“书院祠”,为人称“二泉先生”的明代无锡藏书家、学者邵宝所建。据史料记载,最初的二泉书院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当时包括海天亭、超然堂、点易台等15个景点。虽然现今的二泉书院为重建,但基本恢复了原貌,每个角落都蕴含着“二泉先生”的书香文化底蕴。
院内的享堂前,一副楹联“涧石不随龙化去,岭云还与鹤归来”,传说系邵宝手迹,句出其《题十贤祠》诗。邵宝在诗中用词平和自然,描绘了惠山泉中的涧石,表达了他不在乎功名利禄的淡泊心境。他的墨迹和诗意完美结合,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性格特征。享堂正中立着邵宝的塑像,堂额“真士夫”源自邵宝“吾愿为真士大夫,不愿为假道学”语,反映邵宝治学为人之道。
“君子堂”是邵宝的讲堂,而“点易台”则是他读书的地方。园中散落的题额如“月堀·天根”“吟松·咏竹”“观象·吞爻”等,也都源于邵宝的哲思。
邵宝“开石门” “宝藏”永流传
在惠山的三茅峰峰顶附近,有一处悬崖上的“石门”二字,传说最初由明代书法家邵宝所书,但因岁月流逝,原迹已然风化。如今的“石门”则是清代无锡金匮县令廖纶重新书写。邵宝被誉为无锡的“地仙”,守护着惠山“石门”里的“宝藏”。传说在明代,无锡钱桥曾出现一个恶霸钱百万,横行乡里、鱼肉乡民。邵宝为民除害,将钱百万关在石门内,自己则飘然成仙,留下了这一传奇故事。因此无锡民间始终流传着一句话:“若要石门开,要等邵宝来。”
事实上,邵宝打开的石门,就是在惠山山麓开书院讲学,用“爱书明理”的读书宗旨,为莘莘学子打开的读书之门。如今游走在二泉书院内,依然可以看到邵宝留下的作品,点易台上的砖刻、回廊里的墨迹……他的书法风格刚劲有力却又不拘一格。虽然听不到当年的琅琅书声,却依然能够在泉水叮咚间感受“二泉先生”的智慧,也可以在这里与他一样,在山水林泉间追寻内心的宁静。
(李昕昕/文 张轶伦 史晨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