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75载·一往无前

文艺之光:

“老字号”电影院化身“博物馆”

  “看电影,到书院弄34号!”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如今的和平电影院已不再那么起眼,但在很多无锡人的心里,始终有它的位置。在七十多年的光影流转中,它见证了无锡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在每一位观众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改名为“和平电影院”

  1948年3月16日,由上海影商史廷磐和无锡知名工商人士薛志澄投入100余根金条建造的皇后大戏院开门迎客,作为无锡和平电影院的前身,这座参照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兴建的戏院,从外形到设备都是当时无锡独一无二的。“长圆形观众厅,中排特设软座,开幕电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时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全城轰动”,今年80多岁的资深影迷李小鹏在当时还是年轻小伙,早早地就来到现场排队,他还清楚地记得,电影分上下两集放映,放映过程中,常听见有抽泣之声,散场时很多观众两眼都是红红的,“很是震撼!”

  新中国成立后,影院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据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皇后大戏院更名为皇后电影院。1953年,皇后电影院改名为和平电影院,并成立和平电影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了其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一分子的新篇章。

  李小鹏回忆,最早的时候电影院没有空调,夏天晚上看电影,头顶上电风扇呼呼地吹,影院会用长长的杆子把影厅上梁的通风气窗打开散热,没能买上票的周边居民也就有了“耳福”,可以静静地坐在门外听电影。

  手绘海报成“文化符号”

  1988年,和平电影院40周年之际,好莱坞大片《超人》上映,和平电影院门头挂上了一幅7m×4m的巨型海报,时至今日,提起和平电影院,很多人的脑海里闪现的仍是这一幕。这张海报由当时的美工师傅周文斌耗时半月,手工绘制而成。

  “其实我胆子是很小的,但爬上三四米高的脚手架上去画画时,却生出了很大的勇气”,说起作画的过程,周老先生很兴奋,不自觉地提高了音量,他说,在创作这幅巨型海报时,往往是画下面的时候看不见上面,只能凭感觉,他是最终完工时,走到远处,才看到了画的全貌,暗暗松了一口气:“框架、人物都没问题,挑战成功!”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放映员”,曾经的和平影院总经理,也是无锡电影市场变迁的亲历者严达明告诉记者,电影放映员曾经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工种,要培训近一年才能正式上岗,更要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各方面知识都精通。在手摇胶片的年代,对放映员的临场应变也颇具考验:“胶片断了要自己接,设备的维修、保养,电流整流都是放映员的活儿。”

  如今的电影院都是使用数字化放映设备,电影放映员的需求逐渐减少,和平电影院已经不再专门设有这一岗位,电影也从曾经的“奢侈品”变成了公众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

  将打造“电影博物馆”

  从老美工周文斌先生的手绘海报,到由资深电影物品收藏家李小鹏先生提供的皇后大戏院1948—1955电影说明书,还有不少见证着电影发展历程的胶片放映机,走进和平电影院,在售票大厅、走廊通道、休息区,随处可见这家“老字号”电影院一路走来的印记。

  严达明介绍,和平电影院经历了多次改造和升级,包括1987年改造为道尔贝立体声电影院,以及2006年由中国国家电影科学研究院按照国家级“五星级影院标准”进行的精心改建。他说,在上世纪80年代,和平电影院在全国范围内都颇具影响力,“那时候全国电影票房看江苏,而无锡的电影票房在江苏是首屈一指的。”

  “我们希望守得住经典,也当得了‘网红’,让和平电影院在将来成为城市中心新的文化地标”,和平电影院总经理朱秋红透露,未来,计划依托影院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藏品,将把和平电影院打造成“电影博物馆”,留下城市发展的印记。(晚报记者 陈钰洁)

  和平电影院大事记

  1948年3月16日 和平电影院的前身皇后大戏院正式开张。上世纪50年代初,皇后大戏院更名为皇后电影院。

  1953年 皇后电影院改名为和平电影院,并成立和平电影院股份有限公司。

  1959年 和平电影院改名为红旗电影院,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红旗电影院重新更名为和平电影院。

  2006年 和平电影院重新改建,由中国国家电影科学研究院按照国家级五星级影院标准设计,共5个电影厅。

  2008年 和平电影院5号厅引进数字3D系统,同年11月,新增的6号厅正式投入运营,突出小厅化和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