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75载·数说无锡

“文化范”添彩“好生活” 绘就“诗与远方”新图景

  高萌 制图

  (还月亮 摄)

  到无锡博物院打卡“锡风吴韵——无锡城市故事展”,走进无锡市书画院美学空间跟随艺术家的视角游览寄畅园,在“钟书房”开启一场沉浸式的阅读之旅……国庆假期,市民姚女士“足不出市”,就把自己的假期生活安排得颇为充实。这份体验的背后,得益于无锡公共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75年来,无锡的文化发展之路愈走愈宽广。文物珍品在“精心守护”之后迎来精彩亮相,古老宅院在“时代浪潮”激荡下焕活新生,文化产业在“科技创新”引领下绽放异彩。

  “百宅百院”焕活新生

  金风送爽,沿着东林书院的中轴线缓缓前行,每一步都似乎在与历史对话。“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可以尽情地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市民许先生陪着孙女一同来参加“国礼致学”传统拜师礼活动,看着孩子在回廊中穿梭的身影,满怀感慨。

  拥有900多年历史的东林书院已成为无锡极具代表性的文化IP,也是无锡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的典型案例。自1988年1月13日,寄畅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无锡不断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修缮和保护,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国山碑、薛福成故居建筑群、骆驼墩遗址等3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9处。

  厘清家底后,2022年《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出台,越来越多“沉睡”的古建老宅敞开了大门,以崭新的姿态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阿炳故居通过提升展陈,艺术化地还原了阿炳的一生;陈墅姚家祠堂化身“陈墅书场”,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年轻人;薛福成故居的戏台上,锡剧柔美的唱腔和身段在亭台楼阁间完美呈现……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到今年底,全市将累计打造100个以上古厝活化利用典范,让世界看到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古老又年轻的无锡。

  转角遇见“诗和远方”

  在马山,有与禅意相融、与人文相通的景区书房;蠡园开发区里,城市书房立于科创楼宇之中,与咖啡店相结合;在胡埭,走进田园乡趣中,也能找到“文化粮仓”……一座座与生活日常相连的“钟书房”建了起来,线上线下阅读活动贯穿全年,以满溢的书香滋养着这座城市。“我们坚持‘普惠均等、方便读者’的原则,采取新建与改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人在哪里书房就建到哪里’的目标”,无锡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启动建设至今,全市已建成百余个“钟书房”优质公共阅读空间。

  另据测算,在无锡,平均每8.3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位列全省第一。从2008年10月1日无锡博物院开门迎客至今,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无锡中国泥人博物馆、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文博场馆相继落成,截至目前,全市已有省文物局备案博物馆65家,常年开放基本陈列展览百余个。

  还有一批文化载体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经开区清舒道旁的无锡美术馆开放式大厅立柱挺起,明年将与市民见面;无锡交响音乐厅已全面封顶,预计2026年新年音乐会将“移步”崭新场馆;蠡湖湾畔的无锡文化艺术中心也在加速推进主体结构建设,预计2026年建成……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庄若江对此充满期待,“无锡的历史故事和传奇太多了,值得好好写一写、演一演,希望这一批硬件能够为文艺创作赋能。”

  传统新兴“双轨并进”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中,上映了10部影片,其中由无锡国家数字产业园企业出品和参与制作的《志愿军:存亡之战》《危机航线》《爆款好人》贡献了超10亿元票房,拿下整个国庆档的“半壁江山”。

  从轧钢厂“涅槃重生”成为梦工厂,如今,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配备了包括超大摄影棚、水下特效棚以及虚拟特效棚在内的15座专业科技影棚,吸引了一大批知名影视后期制作公司和各大剧组纷至沓来,时常上演“影棚争夺战”。目前园区已承接了1200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和制作,年产值从最初的1.8亿元,一举跃升至60亿元。全国首个智能影视拍摄制作园也将在这里落地,无锡正以独特的模式领衔“中国电影产业园区3.0时代”。

  一手引领创新潮流,一手紧握传统精髓,非遗“老手艺”创造出“新经济”。惠山泥人有了联名主题中餐店、无锡精微绣在视频平台获赞破万、纸马技艺融入最流行的集章活动中、锡剧小剧场掀起年轻人“打卡潮”……无锡非遗逐步远离昔日“高冷”的形象,带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走入大众视野。

  “无锡形成了以影视传媒、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数字文化等为主导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无锡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21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701亿元,2023年文化产业营收突破4000亿元。

  (晚报记者 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