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37岁的老通扬路报刊亭怎样了?

  早晨7点不到,老通扬路上已经人来车往,在电子阅读时代,路尽头的文萌报屋前依然每天围坐着一群老人。跨越纸质和电子阅读两个时代,今年是82岁的吴俊逸经营这家报刊亭的第37年,依然每天风雨无阻开门。

  手机时代,“收容”纸质阅读爱好者

  “文萌文萌,我希望文化的种子能在这里萌发。”上世纪九十年代,吴俊逸退休以后开始经营文萌报屋,并亲自为这家位于永泰里38号旁的报刊亭命名。

  每天新鲜的《扬子晚报》《江南晚报》《现代快报》等整齐码放在长桌上。“一个早晨过去,卖报纸赚的钱刚好吃一顿早饭。”店主吴老伯介绍,现在一天能卖出去80多份报纸,来买报的顾客大多是老人。其中住在南水仙桥附近的黄师傅,每天都要骑电动车来光顾,常常一次性买四五份。吴老伯也会给住得远的老熟客留好每天的报纸,方便他们隔段时间一起带回家阅读。

  走进报屋,空间狭小,只能同时容纳3个人,旧报纸和旧杂志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80、90后的回忆《故事会》《读者》在这里还能找到,《体坛周报》、香港《东方日报》等都是吴老伯订了自己阅读的报纸。几十年来,吴老伯一直保持着每天读1小时报纸的习惯,光是堆放在报刊亭里用16开本旧杂志编贴的剪报,已经存了厚厚一摞。

  生命不止,“文萌”不休

  吴老伯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已经发黄的收款凭证,记录了报刊亭缴纳营业执照押金的日子——1987年1月17日,算起来已有37年。

  82岁的吴老伯提到自己的年龄,他非常骄傲地说道:“这些年我没生过病,所以几十年下来每天都是六点开门,晚上九十点钟回家。”

  来买报的人大多用现金支付,只需要跟他打个招呼,把硬币投到铁盒子里就能直接带走心仪的报纸。尽管卖报的工作并不难,但坚持37年仍然热情饱满并非易事。

  “你觉得我这里有没有一千本书了?”吴老伯把记者带到了一面旧书柜前,8层的书架正反两面都挤满了旧书。他接下来还计划在小书报亭里整理出一片卖旧书的区域,至于什么时候这间书报亭会关闭,吴老伯给出的答案是生命不止,“文萌”不休。

  守护老年群体“朋友圈”

  吴老伯也会使用智能手机,但依然保持读报读书的习惯。他告诉记者,平时手机阅读接收到的信息范围确实很广泛,但是内容比较浅,真假也很难分辨,很多时候自己读纸质内容就是为了验证真伪。昨天,来文萌报屋读报的仲老伯看到记者探访,主动跟记者表示,他们觉得涉及国家大事和身边的小事民情,还是实实在在从报纸和杂志上获取信息更加靠谱。

  年轻人在手机上的“朋友圈”社交,老年人则习惯把报刊亭作为交流思想的据点。吴老伯告诉记者,每天在这谈天说地的老人卧虎藏龙,真有不少厉害的见解。他当年选择经营报刊亭,一方面是退休以后因为养家糊口的家庭责任出来挣钱,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营造这种文化氛围,鼓励更多的人阅读。当下,虽然飘着墨香的报纸杂志被许多人忽视,但报刊亭依然承载着文化驿站和社交空间功能,文萌报屋在吴俊逸的打理下,也正在延续这段无锡人共同拥有的城市记忆。

  (晚报记者 孙妍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