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新政”执行一年来,给市民带来了方便和实惠,也获得了市民的肯定。但同时,与停车收费有关的投诉依然时有发生。2023年9月1日以来,登记分流停车收费投诉1193件,主要是反映:多收费,没有按照公示收费,收费计算错误,没有收费公示。记者采访了一些市民和专家、学者,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观点和建议吧。
停车收费能否“化整为零”?
市民蔡女士吐槽,在梁溪区学前东路金格广场停车吃了一碗面,就被收费5元。蔡女士提供的票据显示,停车33分钟,收费5元。记者来到现场发现,这是一个执行市场调节价的停车场,停车收费公示牌显示:30分钟免费,免费停放时间结束以后部分,1小时以内5元,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1小时以外每小时2元,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该停车场收费是合规的。
一些市民反映,无锡不少停车场按小时收费,哪怕只超时一分钟也要收取一小时的费用,虽然合规,但是否合情合理呢?
事实上,停车收费“化零为整”的做法并非无锡独有,全国各地均存在类似情况。目前大多数城市停车收费采用计时收费为主的收费政策。停车位收费是提升车位利用效率的一种手段,尤其对道路停车收费,可以提高停车位周转效率,发挥现有车位的最大价值,可视为城市拥堵的一个“调节器”。但要实现“调节器”的最优社会效果,须设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此前受限于人工收费,无法做到精准计费,采用“化零为整”的收费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停车计费技术的升级及电子化结算方式的普及,路边停车和公共停车场停车实现按分秒精准收费不再是难事,收费方式还原为“化整为零”,对于调节紧张的城市停车资源更有效、更有利。
“我去过很多城市,也曾长期在海外学习工作过,无锡停车收费整体水平对比周边城市和国内同类城市并不算贵。‘停车新政’推出一年来又进一步优化了服务,进一步给市民带来了实惠。”潘艺心是无锡市委党校引进的首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在他看来,无锡这样一个体量的大城市,市中心拥堵是正常的,要正视新老城区空间承载能力的客观差异,通过停车收费价格杠杆来调节市民的出行方式和出行需求,鼓励大家去市中心等拥堵地段尽量绿色出行。目前无锡部分停车场“化零为整”收取停车费的做法有违提高车位使用效率、缓解城市拥堵的初衷。建议进一步加强停车位的精细化管理,避免一些停车位资源被闲置或低效使用。进一步推进“先离场,后付费”等智慧停车建设,同时,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科技的使用,更好地把停车位的供需问题解决。
“智慧停车”破解停车管理难题
近日,家住锡山区的市民周女士驾车载着从外地来锡游玩的好友前往市中心的南长街游玩。出门前,她打开微信,通过“无锡停车”公众号查看了目的地周边停车场的位置。到达南长街附近的路口时,有停车信息诱导屏实时显示空余泊位数量……随着“智慧停车”应用场景的不断涌现,我市逐步实现了城市停车数据的“云采集”、泊位供需的“云调度”、停车收费的“云支付”和政府监管的“云管理”,用“智慧”提升了停车效率。
不过,在采访过程中,也有市民提出,停车收费采用“云支付”后,由于是自动扣款,他们不知道如何查询当次具体的停车时长。市民提供的付款记录显示,部分停车场在无感支付后会显示具体的停车时长,而有的停车场则仅显示付款金额。对此,记者咨询了解到,目前全市已有1309个公共停车场实现“先离场后付费”功能,市民在这些停车场内停车后,可以在“无锡停车”微信公众号后台的个人中心查看停车账单,账单中详细列出了停车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停车时长以及价格。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部分社会停车场已经实现了“无感支付”功能,但在付费信息的显示上,它们与政府性停车场仍然存在差异。不少市民也表示,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停车场像政府性停车场一样,让停车更规范、更便利。因此,我市鼓励更多的社会停车场加入“无锡停车”平台,以实现真正的“全市停车一张网”。
除了付费信息显示外,停车发票的及时、便捷获取也是市民关心的,目前有一些停车场收款后会跳出开具电子发票的链接,还有一些停车场只能向停车场索取,但现在很多停车场为无人值守,这就有点麻烦,部分受访市民建议付款后自动跳出开具电子发票的链接的模式可以推广。
据悉,截至目前,全市公共停车场已全面实现动态联网,专用停车场初步实现动态联网,初步完成了“全市停车一张网”和停车数据中心的建设。后续,我市将鼓励更多的专用停车场,包括居民小区停车场和企业内部停车场,实现数据的动态联网,并推动这些停车场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
停车治理,需要社会多方协同参与。从停车设施供给来看,具有多而散、市场化属性强等特点。“停车”具有民生和市场双重属性,从共享平台搭建到智慧停车场建设,在技术层面都能实现。然而,其中事关不同的利益链、商业链,如何有效将其整合、打通,形成一盘棋,仅靠政府强制措施难以推行,还需提升市场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在政府统筹的大框架下实现共享共建乃至共赢。
(晚报记者 孙暐 张颖)
评论
“明明白白”与“斤斤计较”
小小停车费,事关大民生。连日来,本报相继刊发了“把停车费算个明白”系列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停车费怎么收、收多少,关系到市民日常出行便利不便利、舒心不舒心,当然必须在政策执行上“斤斤计较”,在收费标准上“明明白白”。
去年9月1日起,无锡“停车新政”实施,十项具体措施中包括道路停车泊位免费停放时间从15分钟延长至30分钟,其他停车设施免费停放时间不少于30分钟,留足“一碗面”的时间。与此同时,明确规定“停车服务计费时间从免费时间结束后开始计算”。
好政策重在落地有声、落实有效。“停车新政”给市民提供了更便捷、更从容的停车体验,极大地缓解了停车矛盾。但是,在实践中相关部门也收到了1000多件停车收费投诉,主要涉及多收费、没有按照公示收费、收费计算错误等情形。除了报道中曝光的个别停车场,是否还存在对政策“理解错误”的收费运营方,让车主们掏了冤枉钱,使政府好政策在执行上打了折?
根据相关规定,实行市场调节价并不代表可以“任性”定价,收费太“贵”太“乱”,车主们自然也会“用脚投票”。进一步加强停车收费的精细化管理,应深化对运营单位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堵上政策具体执行中的“空子”,彻底将乱收费关进“笼子”。
停车收费标准是否合理合规且透明公开,考量着运营单位的“良心”,更关乎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停车场管理收费系统是否藏有计价、计时上的人为作弊或机器误差,收费人员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私自乱收行为,这就需要运营单位进一步严格内部管理,以问题为导向尽快自查自改,共同营造良好的停车环境。
还要注意的是,停车场的收费公示牌要设在醒目位置且明码标价,修改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避免诸如“封顶价”等不必要的误解与纠纷。在此基础上,完善停车场的合理设置和有效疏导,将停车信息及时传递给每一位车主。
城市停车空间正成为日益稀缺的公共资源。城市道路与小区内部的停车位怎么划、谁来管、收费多少、钱怎么用,看似细微,却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推而广之,停车等公共治理问题关系营商环境,关系城市形象和未来发展。
面对如何制定更为人性化的计费周期、计费方式等新课题,使停车收费朝着便民惠民的方向不断前进,还得汇聚众智群力,下足“绣花”功夫。唯其如此,城市品牌才会在无形中牢固树立,市民的幸福感才能在城市稳稳托起。(朱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