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天下

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

面对“天外来客”,我们怎么办?

  北京时间12月4日0时15分左右,一颗来自太空的小行星如期而至,在西伯利亚上空进入大气层。

  这是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也是2024年第4次小行星撞击成功预警。据了解,这颗小行星直径0.75~1米。撞击发生2小时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共计收到全球64个观测数据,发布正式公告给这颗小行星编号为2024 XA1。

  人类首次准确预测小行星撞地球是在2008年。当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和美国宇航局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事后观测表明,预计出的撞击时间误差只有15秒。

  紫金山天文台

  多站点开展预警观测

  此次成功预警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国处于监测的关键地理位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组织了位于云南姚安观测站的0.8米口径姚安高精度望远镜,位于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2.5米口径墨子巡天望远镜及0.7米口径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列开展组网跟踪观测,从12月3日19时49分开始直至23时33分,最终观测到撞击前42分钟的图像。

  防御小行星撞击的中国方案

  对于近地小行星,专家表示会通过比较大口径、大视场的望远镜来观察它,在它靠近地球大概前几天或前几周发现它,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

  然而,预警只是防御的第一步。如何有效应对小行星威胁,减少或消除撞击带来的灾难,成为了航天领域的新挑战。

  在2024年9月5日举办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提出了中国首次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与国际合作设想。

  唐玉华介绍,中国计划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模式来执行这次任务。这一策略包括三个阶段:

  首先发射探测器,接近目标小行星并进行伴飞,详细观测和分析小行星的物理特性、轨道参数和环境条件。

  在充分了解目标小行星后,释放撞击器,利用其动能对小行星进行撞击,改变其轨道或速度,从而避免对地球构成威胁。撞击后,探测器将继续伴飞在小行星周围,评估撞击效果,收集撞击产生的数据,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动能撞击+天基评估”,为未来的小行星防御任务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

  虽然小行星撞击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潜在威胁,但随着观测预警能力的提升,面对小行星的“造访”,公众不必过于担忧。(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