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新闻

无锡版“我是刑警”:

案子告破,才是题解了、债还了

  一丝不苟,才能找到破案的蛛丝马迹。

  追凶路上,每一次成功抓捕都是对受害人最好的告慰。

  每次动手抓捕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

  近期,刑侦剧《我是刑警》热播。跌宕起伏的剧情,让观众沉浸其中,跟着过了一把“刑警瘾”。现实中的刑警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位无锡刑警的真实故事。

  筛出0.01%的“是”

  12月11日晚上9点,锡山公安分局办案中心灯火通明,三楼一个办公室内,副局长高昆和刑警大队的民警们正在开案件分析会。这是一桩电信网络诈骗案,一名嫌疑人当日主动归案后供述避重就轻,影响了案件的后续侦办。明确下一步侦办思路、审讯方案后,高昆果断说道,“走!我们现在就去审……”

  这是刑警日常工作中的一个不眠之夜。对此,高昆从未觉得辛苦,“和老一辈比,我们现在是幸福的。”

  高昆,1997年从警,一直负责刑事案件侦办工作。今年49岁的他,仍记得22年前那个暴雨骤降的夏夜。

  2002年6月23日晚上9点多,田基浜小区一民居突然起火,火被扑灭后,凶案现场浮现:一对老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女儿倒在血泊中,尸体上有可疑伤口……

  警方经现场勘查发现,室内有被翻动的痕迹,后经走访亲属确认,家中的一部手机及现金丢失。警方重点围绕“消失的手机”及相关可疑人员开展走访、排查,最终撕下了嫌疑人李某的伪装,并于同年7月下旬,将李某及其同伙张某先后抓获。

  顶着烈日在茫茫人海中搜寻“右手臂有老鹰文身”的男人的画面,还时常在高昆脑海中闪现。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所有线索都来自于人。“不能让嫌疑人从我的手缝中溜走”仿佛“焊”在了每个民警的意志中。一个多月里,大家全心扑在案子上,吃住在单位,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眼睛一睁就是办案……老一辈刑警在艰苦条件下,靠着满腔的热忱和毅力,从海量线索中筛出那0.01%的“是”,这样的精神深刻感染了年轻的高昆。

  此刻,抓还是不抓?

  时间来到2008年。此时的高昆已成为无锡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该大队主攻全市大要案。

  这年2月28日清晨,惠山区阳山湖惊现一具男尸。警方经调查确定,死者名叫章辉(化名),遇害前曾到酒吧街一家KTV和同事聚会,当晚被一名女子带走。

  以这条线索作为切入点,警方锁定KTV女员工方某及其男友顾某有重大作案嫌疑,随即展开拉网式排查,同时将两人上网追逃。然而,这对情侣犹如“人间蒸发”。

  这让章辉家属不能理解,“明明知道凶手是谁,为什么不抓?”章父一次次声泪俱下的质问,让高昆无比愧疚,“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把他们抓回来!”

  为兑现这个承诺,高昆和专案组民警开启了漫漫追凶之路。“我在上海一个地下赌场看到一对情侣很像他们”“云南有个人很像你们要找的嫌疑人”……哪怕只有一丝线索,他们都会全力以赴,追凶足迹遍布上海、四川、云南、江西……

  2015年大年初七,一个线索传来,顾某可能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在湖南长沙某乡镇的网吧短暂出现。高昆立即率领抓捕小组奔赴长沙,以该网吧为半径展开地毯式摸排。可一连几天过去,一无所获。这样的失望,七年来已有太多次。

  “大家再坚持一下!”凭着刑警的直觉以及对这对“亡命鸳鸯”的了解,高昆从到达镇子的那一刻,就感觉“这次找对了”。果然,经进一步侦查,民警发现了一个可疑电话号码,并“顺藤摸瓜”找到了一家饭店。当看到方某和顾某的照片时,饭店老板瞬间震惊住了:这两人曾来应聘服务员,男子已经离开,女子吃住在店里,偶尔外出。

  一路民警立即赶至饭店,当脑海里的嫌疑人照片,与眼前女服务员的样貌完全重合时,兴奋很快被一个问题冲散:此刻,抓还是不抓?

  那晚恰是元宵节。高昆分析认为,两嫌疑人当晚应该会团聚,决定放线“钓鱼”,伺机收网。

  次日凌晨,饭店打烊,女子悄悄外出。民警远远跟随,看她走进了一栋居民楼,二楼一个房间灯亮起……

  时机到了!抓捕小组一路留在楼下布控,另一路冲上楼,将房内一男一女抓获。听到熟悉的无锡话,两人束手就擒。此时,已是凌晨4点左右。高昆拿出手机,第一个电话打给了章父,“人抓到了!”

  电话那头的人犹在梦中,反复询问“真的吗?”听到肯定回答后,老人激动起来,“谢谢你们没有放弃!”

  让逃犯“开口”的迂回战

  梁溪公安分局专攻大要案的老刑警杨华和高昆多次并肩作战。“有智慧、爱琢磨、负责任”是他对高昆的印象。他们合作侦办的案件中,“五河新村命案”是块“硬骨头”。

  2005年9月21日凌晨4点多,一名摩的司机在五河新村遇害。摩托车后架上的一枚指纹,是现场勘查中获取到的唯一有价值的痕迹物证。经比对,它并非死者留下的。是犯罪嫌疑人的还是普通乘客的,一时成谜。

  尽管侦查人员在案发后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受当时的技术条件等因素限制,该案悬而未破。这枚指纹一直被妥善保存。每年,民警都会带着指纹卡到全国各个城市比对,但一次次出发,一次次无功而返。

  2022年,在全市命案积案攻坚行动中,时任无锡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的高昆接过这块“硬骨头”,市、区两级公安机关组成专案组,依靠数据信息库、新刑事技术手段一次次比对,沉默了17年的指纹“指认”了赵某。同年12月11日,警方在南京某工地将赵某抓获。

  自落网那刻起,赵某就非常镇定。高昆决定采取“迂回战”——在赵某主动交代前,警方对“五河新村命案”只字不提,重点从政策、法律、心理等方面对他发起攻势。

  谈话期间,得知赵某10多年没回老家,非常挂念奶奶,专案组从他老家拍回老人日常生活视频;发现他喜欢吃苹果,每日餐食的水果都是苹果……

  15日中午,赵某突然开口:“未成年人犯罪怎么处理?”2005年案发时,赵某17岁。

  “我还没有遇到过对我这么好的人,这段时间,我把你们当亲人了,我愿意交代17年前的事。”赵某放下抵抗,主动供述了当年因车资问题与摩的司机发生纠纷后将其杀害的犯罪经过。地点、时间、凶器、作案手法……与当年现场勘查报告记录的内容一一印证。至此,该案告破。

  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现实不像电视剧,刑警的破案过程实际上没有那么‘燃’,更多的是枯燥的、大量的,甚至是无功而返的排查。”在高昆看来,刑事案件,像是一道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题,也像是欠受害人的一笔债,“只有案子破了,题解了,债还了,刑警才会放松下来。”

  从警27年来,高昆已记不清破过多少大要案。他更值得骄傲的是破案背后的“纪录”:率队办案期间无一人负伤。

  “每一次破案,都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团队齐心协力、共同作战的结果。”高昆说,每个民警都是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爱人、父母、孩子。为了他们的平安,他在每一次行动前,都要通过案发现场的蛛丝马迹,对嫌疑人充分“画像”,有针对性地做好行动预案,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晚报记者 刘娟/文 黄一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