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乐龄

退休后去横店演短剧的老年人

  横店演员公会里,一名中老年女性正在办理群演证。

  安红

  中老年短剧的风,如今吹向了横店。随着中老年霸总短剧的爆火,横店短剧公司正如火如荼地制造中老年短剧。

  一名短剧制片人表示,剧本稀缺,她手中有四部中老年短剧准备开机。在短剧导演岳鹏看来,中老年短剧爆火的背后,本质是在给老年人“造梦”。

  另一方面,横店也涌入了大量退休后想当演员的中老年人。一个表演培训机构近来成为“老年俱乐部”。这些中老年人大多独自在横店租房,能接到的角色来自短剧,新人的片酬多为一天一两百元。

  奶奶团挺进横店城

  为了改掉浓重的苏州口音,芳华背了50个绕口令。人到57岁,她重新上起了拼音课,学平翘舌的发音。芳华记得表演班老师的教诲。抑扬顿挫要学,记性差要多背,演员路不能栽倒在第一步。

  “我们这已经成了奶奶团。”在一家表演培训机构老板的印象里,退休后来横漂的人越来越多。以往,她这里的中老年学生屈指可数。2020年,她才遇到第一个中老年学生。老师梁辰回忆,2023年中老年学生开始变多,今年有四五十人,男女比大致为1:4。

  去年10月中旬,家里没有要打理的事,儿子开车送芳华来横店。她报了个演技培训班,带着家里的狗,独自在横店租房生活、拍戏。白天上表演课,有戏拍就出工。“很忙,没有业余生活”。

  芳华不想让自己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心里空落落的。她有退休金,孩子成了家,旅游去遍了,有时候她觉得无事可做。她不想待在家里荒度时日,决心为自己找个目标。

  在横店,她享受与年轻人竞争的感觉。声台行表的表演考试里,她均分最高,超越了四五个年轻人。台词课要朗诵,她干脆自己写了篇散文读。后来这篇散文被纳入培训班的表演教材。芳华觉得,自己好像被看见了。

  63岁的安红也是今年来的。她是个时髦的奶奶,发根完全白了。

  在短剧里,安红当过叶母,芳华当过王夫人。芳华试的第一场戏就是扇人巴掌。这样的情节,在她们以往的人生中很少发生。她们的生活从来是妥帖的。退休前,芳华一直做行政主管。她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习惯关照他人的感受,公司上下都喜欢和她打交道。而安红退休后在美国生活。她学习跳伞、划帆船和模舞,和人交谈时她会微笑聆听,腰背挺得笔直。

  “她们以前充当的角色都是固定的,有的是奶奶,是妈妈。”老师梁辰说,“演一个骂街的恶婆婆,她们肯定愿意,多了一种不同的人生体验。”不给钱也乐意,芳华觉得,能演戏就行。

  演员梦

  在横店,演戏就像在演生活。

  芳华说,剧本里那些母子关系、婚姻关系的情节总会和她人生的某个阶段共振。演到一些情景时,他们很容易进入角色。

  71岁的唐军也有这样的感受。他来了两个月,演了两回短剧,片酬是每天150元。第一回演的是没台词的宾客,第二回,他演一个丞相,有人要篡位,他负责给皇上灌毒酒。他代入其中,觉得这也是个身不由己的角色,“丞相也不容易”。唐军觉得,自己的人生也是挺规矩。“我一辈子就是这么过来的,规定你这一生怎么活,那你就是怎么活。”提起生活,唐军用得最多的词是“顺其自然”,这是他的人生理念。

  来横店前,唐军从没和人说起他的演员梦。女儿担心他被骗,想不通父亲怎么就想来横店做演员了。

  演员梦的发迹是在他的小时候。他从小就知道自己喜欢演戏,长得也秀气,但是家庭条件不允许。20来岁时,他在工厂做电工,看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招人,他给对方写信,许久没有回音。“事实上他们给我回信了,但是厂里有人拿走了没告诉我,我知道的时候已经过了很久。”

  后来,他做了一辈子电工。工作到70岁时,他在手机上看到在横店当演员的视频,决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能感觉到自己的衰老,以及年龄带来的问题。他忘性大,记不清第一次的角色是在哪里拍的。有时他也不太理解对方的意思。有一回,导演说他还不错,他就一直在原地等消息,等到最后人都走了,他也走了。后来才知道,因为他没有去和导演对词,“相当于自动放弃”。等他明白时,角色早已找了新人。

  培训机构的表演考核要求,自己写剧本来演。他们不太会编故事,就把自己的经历写进了剧本里。

  芳华写了一场黄昏恋,取材于朋友的真实经历,但是没有可以搭戏的男学员,她改和一个小姑娘演母女。那个剧本叫《为梦想出发》,这也是女孩自己的故事,她有自己的梦想,但被母亲阻挠,要她考公,代际间互相无法理解。

  演到吵架的段落,芳华总想起自己的儿子。儿子回国后,她给他安排了工作,习惯给他铺好路。但儿子却要改行去做生意。和剧本里一样,她放弃了,最终选择让孩子去走想走的路。“都是真实的故事,我们演的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芳华说道。

  短剧世界迷人眼

  对于超过60岁的人,短剧的兴起给了他们做演员的机会。

  在横店演员公会,办群演证有两条硬性规定——一是18到60岁,二是女性得有过肩黑发。他们难以符合这两项规定。横屏电视剧成本高,制作精度高,对演员要求也高。对中老年人来说,门槛较低的短剧成了一条可行性更高的甬道。

  在横店的短剧公司里,以中老年为主角的短剧,是近半年来最火爆的题材。这些题材大多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老年相亲或霸总爱情,二是回到年轻时代,三是创业,四是奇幻题材,如捡到魔幻手机,逆袭人生。

  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做中老年短剧。一个短剧机构平台方告诉记者,其平台数据显示,中老年短剧的观看群体数量仍在持续增加,受众年龄在30岁到六七十岁不等。他更乐意把50岁到70岁之间的人称为“新中年”。

  短剧导演岳鹏觉得,这些中老年短剧爆火的原因之一,是“造了一个梦”。比起长剧里受中老年人欢迎的历史剧和城市剧题材来说,短剧直截了当地看见了老年人的遗憾与失落,并将其编织成梦。

  在短剧的世界里,老年主角仍然充满着活力和无限可能。他们会展开一段怦然心动的爱情,再度创业并取得成功,意外拥有令人艳羡的财富,轻易实现年轻时的梦想,甚至直接能穿越回二三十岁,把人生再过一遍。这些叙事避开了衰老的沉重和现实的平淡。

  “老年人其实心里边也是小孩。”岳鹏提到,中老年短剧制作,大体上与其他短剧相似,只是把主角换到了中老年身上。他觉得不管什么年龄段,人的欲望都是相似的,比如金钱,比如爱情,“年轻人想干什么,其实他也想干什么。他也想过年轻人的生活,想着自己的人生还有没有可能性。”

  留下的,回归的

  一个中老年人的横漂之旅能持续多久?谁也说不清。

  短剧制片人崔丽打算未来主攻中老年短剧,做“中老年专业户”。去年12月以来,她连拍了四部中老年短剧。在她看来,中老年演员在短剧里仍是稀缺的。她认为这些老年人比年轻人留得久。短剧也在卷,做短剧的公司越来越多,只能卷剧本、卷拍摄、卷成本。年轻演员如果挣不到钱,成名梦难以实现,很快就会离开。

  和年轻的横漂不同,这些中老年横漂大多没有成名的祈望。他们有一定的积蓄,没有经济困扰,更注重获得个人体验与价值感。

  但在老师梁辰看来,中老年横漂仍是一个较为小众的群体。他认识的中老年学生,多数已经离开横店,回归自己的生活。

  刘林算是个例外。他是梁辰在培训班见到的第一个老年学员。刘林是一名退休公务员,2020年来横店当演员。他能演话剧,还赶上了短剧的风口。因其身份的反差大,他被许多媒体报道过,在圈子里小有名气。梁辰提到,刘林如今还在横店演短剧,片酬能达到每天500至800元,“一个月拍15天,月收入就能达到八九千元”。

  但这样的例子只是少数。梁辰觉得,嘴皮子溜,会交际,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性格才能在横店待得长久。“像唐大叔这样的,可能在这里待半年,一个月也只能接到两三部戏。而且中老年短剧能红多久,我们都说不准。万一半年后,这个浪潮就过去了呢?”

  安红、芳华、唐军并不担心没有戏拍。安红给自己在横店的体验周期是一两年,或者更长的日子。芳华打算待半年,她觉得只要能在培训班组织的舞台上演一场话剧,就没有遗憾。唐军坦然接受年龄带来的区别。他71岁,遇到合适角色的概率很小,剧组选人时会顾忌他的年龄,“担心出事”。他的戏份也少,拍一天就收工,在片场的大多时间是在等待。他不打算给自己的横店生活设定一个截止日期,现在条件允许了,他只想满足自己的心愿,“以后就顺其自然地过”。(除岳鹏外,其余受访者均为化名。)

  (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