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春天的味道,那一定是各种野菜。近日,在社交平台上兴起了挖野菜的热潮,荠菜、野葱、马兰头……虽然这些菜在菜场里也能买到,并且品相更好,但似乎自己挖到的菜味道就是不一样。在社交平台上,年轻人称这种行为叫“打野”。昨天上午,记者跟随市民体验了一把“打野”。
“惠山大部分的地方都被我探索过了。”市民小胡几人带着记者往山上走,刚往山上走不久,就拐到了小路上,路过一些草木茂盛的地方,小胡便会停下脚步,拿登山杖拨开草丛,蹲下身仔细观察。他说:“我们其实不算专业,有时候会认错野菜,带回去一把杂草。”
在一处积水旁,小胡几人发现了一丛野葱,他们赶紧拿出小铲子挖了起来。小胡一边挖一边告诉记者,野葱经常和草混在一起,在无锡的湿地公园里很常见。“外形有点像蒜苗、韭菜,根部比较大,仔细闻一闻味道更像,这点和野草不一样。”他说。几分钟后,他们收获了一把小葱,同行的人笑称,就这点数量,在菜场里老板可能都不会收钱。
小胡是从去年开始“打野”的。“当时怕认错野菜,还叫上了我的舅舅、舅妈,但是他们来了一次就不来了,觉得山上的野菜太少了,应当去田里或者农村的河边挖。”小胡说。小胡几人反复强调,他们主要是来爬山和亲近自然的,“打野”只是顺便。
对于这一行为,记者咨询了律师。律师表示,天然野菜不一定是“绿色食品”,其生长环境也有可能被农药、杀虫剂等污染,网上就不乏吃了野菜住院的例子。律师建议,挖野菜时应采摘自己认识的品种,不认识的不要采,更不要食用。特别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草地都可以“打野”,部分公园内的植物资源是禁止采摘、毁坏的。
(甄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