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平台价格“见人下菜”,价格差异从几百到几千

避免“杀熟”,反向驯化大数据有用吗?

  平台价格“见人下菜”。

  同一线上平台预订机票、订购酒店,不同人购买价格竟也不同?大数据又开始“看人下菜碟”了?春节假期后,不少市民开始错峰出游。有趣的是,大家在控诉遭遇大数据“杀熟”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反向驯化”大数据,试图改变自己的用户画像,这样操作真的有效吗?

  同平台同产品

  存在价格差异

  计划3月初赴韩国首尔旅游的陈女士,近日为预订机票酒店费尽心思。她在同程App购买无锡至首尔机票时,意外发现与朋友查询同一航班的价格竟相差悬殊:“我的显示2800元,朋友App却只要2300元。”陈女士表示,就连看中的明洞附近酒店也存在价差——自己看到889元/晚,朋友搜索仅需688元/晚。对此她已见怪不怪:“平台一贯如此,搜索频率高的城市价格就会上涨,差异从几百元到几千元都有可能。”为获取更优惠价格,陈女士进行多人测试后发现,新人用户确实能获得最低价。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发现,类似遭遇的网友不在少数。有无锡网友发帖称,春节期间与家人前往哈尔滨,在平台A上预订机票时,最低价为1428元,最高价为1840元;而在不同平台间也存在价格差异,平台B上的最低价为1522元,最高价为1888元。这意味着,同一航班在不同人和不同平台之间的价差可达460元。

  “不仅是机票酒店,日常用餐也存在差异。”在无锡经开区金融街工作的张茜茜透露,与同事在综合体就餐时,同一店铺同款套餐折扣不同,自己享7.8折而同事仅8.3折。除在线旅游平台外,购物、外卖、网约车等互联网平台均存在疑似“杀熟”现象。据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部门透露,近年来大数据“杀熟”投诉多发,尤以旅游领域为主。

  “反向驯化”

  可干扰大数据?

  价格差异如何形成?记者咨询携程、途牛、同程等平台获悉,优惠券多样性是造成价格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新用户账户可能享有10~20元优惠差额,部分账户甚至包含200元当地文旅消费券。早鸟价、春节补贴、抹零卡等促销活动也影响最终价格。“会员等级高未必价格低。”某在线旅游平台内部人士透露,不同航司、平台、代理商的优惠券存在显性与隐性区别,多重叠加后可能使高等级账户价格反超。高频次搜索可能引发价格波动,但并非绝对规律。某次查询后,当晚再搜或出现不同程度降价。无锡业内人士指出,这类似电商平台的复杂优惠规则。

  各大平台上关于网友热议的“反向驯化”干扰大数据策略帖,可谓层出不穷。“反向驯化,手把手教你如何攻略”“对抗大数据,就应该这么做”“最新流量密码调教大数据”……有的是建议在手机备忘录多留下“机票太贵,我不去了”“太贵,不买”这类的话,可谓是用魔法打败魔法;有的则推荐货比三家,或者通过改变用户画像干扰算法方法等。对此,经开区某科技公司技术人员表示收效有限,作用不大。因大数据分析维度广泛,涵盖浏览记录、搜索偏好、消费频率、支付能力、用户属性(如新客/比价用户),以及市场需求、产品库存等综合因素。

  “大数据杀熟”

  是否违法?

  多位律师指出,差异化发放优惠券本身未必违规,需具体分析。上海市汇业(无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华烨律师认为,若优惠规则公开透明且用户明确知晓获取条件,则属合规行为。“大数据杀熟”本质是借信息不对称实施价格歧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时,对同一商品/服务设置差异价格。基于消费者特征展示不同商品服务属合法范畴,但若通过算法分析消费习惯实施隐蔽加价,则涉嫌违法。

  (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