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开年爆款剧《六姊妹》席卷荧屏之际,剧中不时出现的江南元素为无锡观众带来了别样的亲切感。原著作者兼编剧伊北——这位从淮南走出、在北京扎根的作家,在无锡的四年求学经历,意外地为其创作注入了不可或缺的“江南基因”。近日,伊北接受了本报专访,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与无锡情缘。
电视剧《六姊妹》由伊北编剧,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该剧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淮南田家庵区老北头何家老一辈及六个女儿的人生故事。伊北坦言,为了写作《六姊妹》,他做了四五年的准备,包括材料的累积与梳理,以及写作技巧的锤炼。
伊北说:“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成长于90年代,2000年初离开家乡求学。因此,作品并不能完全对应我的生活经历,但剧中和小说中对淮南历史、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的描述,都源自我的真实感受,当然也不乏我求学生活的影子。”
记者发现,在《六姊妹》原著中,不时出现的江苏元素乃至何家“扬州江都”的原籍设定,给江苏读者带来了亲切感。这些细节既源于伊北对现当代史料的挖掘,也源于他对江苏的熟悉。18岁前,伊北一直在淮南生活;18岁后,他南渡长江,来到江南大学求学。读书的四年时间,让他对无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至今,他仍不时怀念无锡的风物,“酱排骨、肉面筋、寄畅园、梅园和蠡湖,让人太难忘了。”
剧中何文氏的坚韧、刘美心的通达,被观众评价为“兼具北方的筋骨与南方的灵秀”。“这正是江南文化熏陶的结果。”伊北以剧中“何家小妹痴迷评弹”的细节为例,“写评弹声萦绕老宅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正是南长街茶馆里的吴侬软语”。而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梅”意象,也被无锡读者一眼识破。
从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毕业后,2007年伊北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就是中国现代文学。他说,现实题材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一种延续。
自2009年发表首部作品以来,伊北的创作始终专注于家庭、职场等现实题材,包括《小敏家》《熟年》等作品也屡获好评。他认为,作家与题材的关系是双向选择,灵感常常源于生活中不经意的片段。
“我写每一本小说的状态都不同,每个阶段遇到的题材也各异。创作是‘随遇而安’。但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经过磨练,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成长,积累更多的创作心得。目前我手头刚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相见欢》、一部中篇小说《青春外史》和一部短篇小说《心事》,欢迎大家关注。”(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