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教育

三位无锡学子被剑桥大学录取

携炽热理想开启别样青春

  近日,随着新一年剑桥大学录取通知的发布,无锡三位学子陆续接到录取喜讯。他们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他们有什么成长理念和学习方法?记者采访了三位优秀学子,从他们的讲述中寻找答案。

  姚佳璐

  探索科技的无限可能

  “提交申请后我一直不敢查看邮箱,直到老师通知我,我才知道自己被录取了。”回忆起收获录取通知时的情景,姚佳璐依旧难掩激动和喜悦。目前,除了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南安普顿大学也向这个优秀的女孩抛出了橄榄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姚佳璐从小就表现出了在数理学科上的优势,她对编程学习也情有独钟。这份热爱从未因学业压力而动摇,即便是在准备中考的关键时刻,她依然坚持参加比赛。截至目前,姚佳璐已在国际物理、数学、机器人赛事中斩获多个奖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我的天赋刚好在数理学科,所以我一直对数学和物理相关的学习充满兴趣。”她说。

  中考之后,姚佳璐选择接受国际教育,并在江苏省天一中学国际部找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她重视课内学习,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钻研精神。谈到学习方法,她表示上课认真听讲、及时消化课内知识非常重要。课外,姚佳璐加入了学校的机器人社团,在社团老师的指导下,从设计到编程,从调试到优化,她不断积累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拓展思维深度,每一次尝试都让她对机器人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她早早确定了未来学习的方向——工程专业。“这一路充满挑战,但每一次突破都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坚定的目标和不懈的努力终会迎来回报。”她说。提到学习目标,姚佳璐表示:“未来我将继续在工程领域深耕,探索科技的无限可能。”

  朱鄢钧

  以开放的态度投身多元学习

  在朱鄢钧的讲述中,开放与多元是被高频提及的一组关键词。高一下学期,朱鄢钧决定转入无锡狄邦文理学校,他投身于经济学、西方史、政治哲学、拉丁语等多领域的学习,连续三年斩获全额奖学金。文理兼修的学习模式让他对世界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工程解决现实问题,只有结合商业思维,工程师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社会运作。”

  在创办学校首个机器人社团时,朱鄢钧面临校外机构的竞争压力:“机构能提供比赛经验和顶尖资源,但成本很高。”为此,他提出了“校内入门+校外进阶”模式,以每周持续性课程培养新人,同时与机构协商竞赛课程优惠,既保留社团活力,又为学生争取资源。凭借商业思维,他成功筹集7万元经费,将社团打造成工程爱好者的交流社区。他还创立了“数学思维社”,带领社团成员运用各种巧妙方法攻克数学难题,将自己在长期学习中积累的数学巧思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学,让更多人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拉小提琴、烹饪美食、辩论、演讲……朱鄢钧的生活远不止公式与代码。这种多元体验也重塑了他的决策方式:“过去的人生中,我一直将‘逻辑为王’奉为圭臬,一心追求绝对的‘合理选择’。现在我更希望在‘追求合理’与‘凭借直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将赴剑桥攻读工程学的他,对未来秉持着开放的态度:“生活不是一道等待证明的数学题,而是一场值得用心去享受的美好旅程。”他期待接触更多领域,在肥沃的土壤中,以跨界思维与创新实践,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范式。

  刘鸣远

  透过所学去认识社会

  从“别人家孩子”到剑桥大学经济专业录取者,刘鸣远的成长轨迹诠释了一名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阶段,他从合肥科大附中转入无锡狄邦文理学校,在这里与经济学相遇。“经济学为我揭开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密码,更让我思考如何用理论改善民生。”刘鸣远说。在第一阶段,他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大型城市房地产的影响因素展开建模分析,发现城市人均收入是影响房地产价格最广泛的因素。随着知识的深化学习,他又运用拉格朗日方法探究出政府支出、人均收入等变量的动态关系。他拒绝将经济学局限于公式推演,而是通过自主学习,结合学校登峰计划导师的指导,不断追问理论的社会价值。

  出于热爱,刘鸣远创立了进阶经济辅导社,独创“博弈游戏教学法”。在社团中,学生需要在合作与竞争中平衡个人得分与团队存亡,以此演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经济学不该是冰冷的理性机器,需要兼具数学家的严谨与艺术家的激情。”他说。这种人文视角也体现在他的学术规划中,他坦言自己性格内向,更喜欢做学术研究型工作,将来会进一步权衡现实难度作出理性的职业决策。他建议学弟学妹在申请学校之前,对目标院校历年录取数据作全面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