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沪上访四作家旧居

  | 孙旭诞 文 |

  自看了鲁迅最后十年写的几种文集,我对他在上海的写作环境一直很感兴趣。不久前,我终于成行了。

  在上海火车站转乘地铁3号线三站路,到虹口足球场下,沿鲁迅公园旁的四川北路,随着阳光照耀下的人群往故居行进。公园满眼绿色,我心情大好,这一路的景致真心不错。山阴路的鲁迅故居开间三四米,分前后房,上下三层,在里弄靠里的第二间,很安静,几乎听不到外面马路上的喧嚣声。鲁迅的作息时间日夜颠倒,常年伏案于二楼南窗下大床边的书桌上写作。这房间也是鲁迅许广平夫妇的卧房,他们并没有专设书房用于写作。

  鲁迅故居内我最喜欢的物件,是书桌旁的那张藤榻,形状矮旧而平缓,很能让人的形体得到放松休憩。鲁迅在此间屋子,写出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等著名杂文集,完稿了堪称神作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离开故居前,驻足回望鲁迅的房间,那些三更半夜吵到鲁迅的猫,约莫是沿着窗下院墙行走着的;发出争执聒噪声的女佣们,也许是前面一排人家的,前排后房是厨房佣人房,隔个七八米正对着鲁迅的写作之窗。

  上海鲁迅纪念馆在故居左近的鲁迅公园内,馆前有一鲁迅雕塑立像。展馆在二楼,和当下多数文博展馆布置类似,曲折幽深,博大高端。在影像厅,我看了好长时间鲁迅去世时万人送行、人群高举“民族魂”旗帜、名人扶灵等场景的实录影像。迁葬现今鲁迅公园的影像是第一次看到,众多现当代名人出场,很有史料价值。

  见时间尚早,遂想将巴金、钱锺书、张爱玲的旧居也走马观花一遍。在高德地图上比较了三家旧居的远近,决定先打车去武康路巴金旧居。巴金旧居这一阵在检修,不对外开放,很是遗憾。我见过一张沈从文来沪上看望巴金的照片,两人坐在旧居一楼连廊下,前面是一片大草坪,颇为壮观。从外围看着,旧居里有个尖顶大别墅,房屋旧是旧了点,但真能掂量出上海大都市的底蕴与厚重。1955年起巴金居住于此,也终老于斯,编办《收获》杂志,奖掖后辈作家,写作《随想录》。他的正直品格向为人所景仰。

  武康路现在是网红路。一路散见各色人等走走停停,不时在别致街景旁摆拍。也许是因为这里是中国现代都市的发源地之一,周边云集大中小学校、图书馆、医院、绿地,处闹市而又适宜人居,这样的规划现在看来也不算落伍。

  张爱玲故居爱林登公寓,现在叫常德公寓,就在静安寺左近的常德路边上,是幢不满十层的老楼。这种临街房子,如果窗户对着常德路,那是很吵的。不清楚张爱玲当年和她姑姑住的房间的朝向,她在这里开始创作生涯。张爱玲上的香港大学因战事停办,未毕业即回沪。参加圣约翰大学的转校考试,竟由于国文成绩欠佳只能降级上学。未几她就选择辍学,在爱林登公寓尝试写作谋生。

  背后的更深层因素,是其时张爱玲母亲出国联系不上,父亲出学费出得并不情愿,姑姑投资又失败。可以说张爱玲走上职业作家之路,就是缺钱被逼的。她在此公寓写出了《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前期名作,文运真的不错,足可见爱林登公寓是写作者的风水宝地,至今也常引一众文学爱好者来此打卡。

  钱锺书上海旧居辣斐德路钱宅,在现复兴中路573号,旁边就是复兴公园,还有著名的思南公馆。现址一楼开有一家奶茶店,店主讲现在房子楼上还住有钱锺书的侄孙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钱宅这所临街的三层楼弄堂房子,挤居了钱锺书父亲和叔叔两大家。钱锺书从内地回沪没有工作,携妻女住进了三层与二层之间的亭子间,“销愁纾愤,述往思来”,写成了《谈艺录》后半部,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围城》。

  这一点和张爱玲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因战争受困,被迫靠写作来改善生活境遇。就创作动机而言,都印证了司马迁、李贽们的发愤著书说:“意有所郁结”“发愤之所为作”。那些辣斐德路周围富人区有着大厨房、佣人房带独卫的花园洋房,现今看来还显时尚而隐秘,也不知道当时天天路过这些豪宅、困居亭子间的钱锺书杨绛,作何感想。

  这一天访过的四位作家沪上旧居,鲁迅故居市井气浓,巴金旧居高端大气,钱锺书旧居文艺范足,张爱玲故居俗里俗气。四个旧居有个共同点,这些建筑的寿命都达百年,看着像是都还能再耸立个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