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意渐浓的3月,我们迎来了第12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随着长江大保护、太湖综合治理、宜兴低山丘陵生态修复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持续实施,无锡市的生态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昨天,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截至2024年底,我市已累计记录物种3810种,总数位居全省前列,相较于2023年又多了40种“稀罕面孔”,无锡的生物多样性“家底”更加丰厚了。
数据
又多了40种“稀罕面孔”
“去年,梁溪区、惠山区、新吴区、经开区持续投身于生物多样性固定观测工作,依托各区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这一核心平台,辅以精细化的生物多样性固定观测手段,累计调查到20余种新记录物种。”无锡市生态环境局自然处处长汤小健介绍,新记录物种包括鸟类1种——黄腹山鹪莺,昆虫10种,包括假巨岐长角石蛾、凹带后食蚜蝇、桑尺蛾、中华树蟋、斑须蝽、蠋蝽、匀端小卷蛾、缀叶丛螟、苜蓿尺蛾及银锭夜蛾,以及9种水生生物,包括矮小拟镖剑水蚤、扁平泡轮虫、粗趾须足轮虫、腹棘管轮虫、沟痕泡轮虫、钩足平直溞、英勇剑水蚤、鹦鹉溞和右突新镖水蚤,彰显了我市生态环境的蓬勃生机。
此外,我市生态样地地面监测工作和两栖爬行类动物专项调查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发现了新记录物种——北方狭口蛙,还在太湖沿岸的小型坑塘中首次记录到了数量可观的萤火虫种群——条背萤的闪耀身影,累计发现了沼水蛙、平鳞钝头蛇、绞花林蛇、武夷湍蛙、中国雨蛙5种新记录两栖爬行类动物。
鸟类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晴雨表,它们的繁盛与否直接反映了这片土地的生态健康状况。去年,我市观鸟爱好者们自发对热点区域进行跟踪观测,为丰富鸟类图谱贡献了力量。据统计,2024年发现了13种鸟类“新朋友”,包括叽喳柳莺、日本绣眼鸟、华南冠纹柳莺、小黄脚鹬、白喉斑秧鸡、褐胸鹟、白腹凤鹛、褐翅燕鸥、方尾鹟、白鹈鹕、芦鹀、遗鸥及林柳莺,它们的出现为无锡的天空增添了更多灵动的色彩。
亮点
多次刷新江苏省物种分布新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的两栖爬行类动物专项调查中,我们3次刷新了江苏省物种分布新纪录。”无锡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林业湿地处冯耀介绍,去年8月10日,调查人员在宜兴市太华镇桥涯村分界岭附近的山场道路上偶遇了一条成年绞花林蛇,悠闲地盘踞在路中央。“绞花林蛇一般栖息于山区、丘陵的林区或灌丛中,属后沟牙类毒蛇,数量少,无危害,属于中国特有种,此次发现填补了《江苏省陆栖脊椎动物名录(2024)》的空白。”
去年9月,在宜兴市的张渚镇龙池村石屑岕附近的溪流边,调查人员们又有了新的收获。“武夷湍蛙是黑棕色的,晚上和水流中的石头融为一体,我们确认是它的时候,特别惊喜。”此外,调查人员还在张渚镇、丁蜀镇、湖 镇等多处发现大树蛙,属江苏省陆生脊椎动物新记录。据记载,大树蛙和武夷湍蛙均属中国特有种,并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这些珍稀物种的现身,彰显了我市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还有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重点调查物种脆蛇蜥去年6月和9月在宜兴竹海景区再次被发现。”冯耀介绍,2022年底完成的无锡市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项目研究成果显示,当时宜兴市首次发现野生脆蛇蜥分布,这也是江苏省首次发现,是对脆蛇蜥分布区域传统认知的一次重大突破。“因为之前的记录最北是到浙江界,在宜兴地区发现的脆蛇蜥可能是在我国分布最北端的一个独特的低海拔有效小种群。我们已经连续3年在6至7月的繁殖期发现其活动痕迹,初步推断在宜兴竹海景区的栖息地至少生活有不少于10条野生脆蛇蜥,已初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小种群,为该物种的繁衍和扩散提供了良好的种质资源。”
此外,无锡市生态样地地面监测调查发现,太湖大堤沿岸已逐渐成为镇海林蛙在无锡市内的新栖息地,而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及太湖沿岸均记录到了极为罕见的湿地鸟类——黑鳽,为无锡市的生物多样性增添了又一亮点。“无锡市有记录的野生鸟类达到400种以上,在全省占比约八成。去年在江阴发现的湿地‘精灵’小黄脚鹬,是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观测记录‘首秀’,非常难得。”冯耀告诉记者,目前无锡市境内共发现两栖动物18种、野生爬行动物29种,贡献了全省两栖爬行动物总数的62%,且国家重点保护、特有种较多,为打造自然资源保护“无锡样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基础。
目标
生物多样性观测与保护工作进行中
我市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在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兴塘河湿地公园流水潺潺、植被繁茂,这里是梁溪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江苏省首个集装箱式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就建在这里。依托观测站的相关智能化监测系统,已基本实现对北兴塘河湿地水鸟、惠山北坡林鸟和野生哺乳动物的自动化监测。其中,“鸟类智慧鸣声智能监测”设备去年全年共监测到鸣声数据10万余条,监测鸟类种数达84种。惠山区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创新性地建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九龙校区)成蹊园,配备多种智慧观测设备,其中,生物多样性物种识别设备已识别出鸟类182种,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4种,为后续深入开展鸟类观测和野外生物多样性调查提供重要参考。
“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滨湖区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力争今年全部建成。”汤小健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开展好太湖、长江和宜兴低山丘陵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的长期观测,统筹推进宜兴、滨湖等地区的第二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并协调民间力量持续跟踪我市生态指示类群——鸟类的重点调查,为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数据支撑。
“要不断丰富野生动植物的图谱,重点是要对栖息地做一个保护,而它们的栖息地最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地,这些年,我们在系统性地完善自然保护地保护体系,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冯耀介绍,无锡的湿地资源非常丰富,除了原有的湿地公园外,近年来还在加紧湿地保护小区的建设与完善。去年,我市共建设17个湿地保护小区,预计今年再建成11个。“湿地保护小区是指面积较小的湿地区域,是湿地保护区的重要形式之一。无锡水网密布,长江、太湖是‘大动脉’,丰富的河湖氹浜是‘毛细血管’,也需要精心保护。”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市湿地保护条例》今年将正式开启修订工作。
针对物种栖息空间建设体系,我市“生态岛”试验区和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也在逐步建设中。目前,宜兴市龙池山“生态岛”试验区已通过中期评估,滨湖区长广溪“生态岛”试验区已入库2024年江苏省“生态岛”试验区项目名单,预计今年年底建成。梁塘河生态安全缓冲区、凌霞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工程等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展开,预计今年内完工,共同构建“一圈两区八廊多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晚报记者 吴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