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朱剑春
整理:晚报记者 马晟
从小就对海洋世界充满好奇的朱剑春,是无锡融创海世界的海豹饲养员。每天早上6点推开海豹场馆大门,7个圆滚滚的脑袋会齐刷刷从水池探出来,这便是她一天快乐的源泉。3月1日是国际海豹日,让我们走近这群不会表演、却教会人很多生命意义的小可爱们。
它们都是需要哄着吃饭的“宝宝”
我出生在甘肃,作为离海最远的孩子,我却对海洋着了迷。小时候看《海底总动员》,觉得尼莫住的珊瑚礁比游乐园更神秘。高考填志愿时,我选择填报的所有学校都在沿海城市,最后去大连学了水产养殖,毕业后陆续在好几个海洋场馆就职。来无锡的时间并不久,但我对这里并不陌生。
无锡融创海世界里有7只海豹:大黄、布丁、花生、小花、二黄、小黑、斑斑,尽管加起来超过一吨重,但在我眼里,它们都是需要哄着吃饭的“宝宝”。很多人喜欢问我,这些海豹长得都一样,你能认出来吗?当然可以。“大黄左鳍有块硬币大的胎记,布丁喜欢45度歪头看人,小花尾巴尖缺了个小三角……”就像妈妈永远不会认错双胞胎。每次清理水池时,我会挨个儿给它们检查皮肤、测量体围,连哪只容易犯结膜炎都一清二楚。在与它们的相处中,我逐渐发现了每只海豹的独特之处。有的海豹性格温顺,喜欢静静地待在一旁;有的则活泼好动,总是游来游去,仿佛在寻找着什么。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与它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海豹每顿餐食要经历18道工序
成为一名海豹饲养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正式接手这份工作之前,我经过了两个月的基础工作培训。从饵料的准备到喂食的技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很多人以为饲养员就是撒鱼喂食,其实我们既是营养师、护士,也是早教老师。海豹的每顿餐食都十分讲究:前一天傍晚从-18℃冷库取出鲱鱼,在4℃解冻室自然软化,绝不能用水冲导致细菌滋生;凌晨5点开始挑拣,剔除体表破损的鱼,把维生素片精准塞进第三条鱼的鳃盖——太靠前会被吐出,太往后容易卡喉……
喂食是场心理博弈。强势的大黄会拍肚皮“咚咚”响,胆小的花生总躲在礁石后。我得像幼儿园老师分饼干一样,优先喂弱势群体,并用身体挡住抢食者。有次布丁急得咬我雨靴,却被橡胶硌了牙,气得三天没理我。每只海豹每天要吃4公斤鱼,但绝不能喂饱,防止它们得肠胃炎。
最紧张的是繁殖季。去年冬天,小花初产时把幼崽撞进深水区,我套着防水服跪在冰水里托举了四个小时。哺乳期只有短短20天,之后母海豹就会“弃养”投入新恋情。我们试过用羊奶粉抢救被遗弃的幼崽,但成活率不到10%——现在学聪明了,给新手妈妈看“育儿教学视频”,其实就是循环播放哺乳画面。
智商不高面对食物却有“小心思”
和会顶球的海狮、能跳舞的白鲸不同,海豹在海洋馆里总是安静地漂着。但我知道它们有独特的浪漫:布丁发明了用鼻子吹泡泡的游戏,斑斑会在情人节把小鱼摆成心形。我们不给海豹设计表演,但会做医疗训练。比如让它们主动张嘴检查牙齿,或者侧身配合B超。有次给大黄做胃镜,它把探头当新玩具,吞进去又吐出来玩了半小时。这些训练不是为了取悦人类,而是让它们习惯医疗器械——就像给孩子打疫苗前先玩玩具针筒。
在与海豹们的相处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们有自己的小心思。比如,当饲养员成组喂食时,有些海豹就会通过拍自己的肚皮、靠近饲养员并用头顶等方式来吸引注意。虽然这些行为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但背后却隐藏着它们对食物的渴望和对饲养员的信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海豹都会这么“黏人”。大多数时候,它们还是喜欢独自待在一旁,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不过,每当看到饲养员穿着工服走过来时,它们还是会兴奋地游过来,期待着美味的食物。“它们其实很有灵性,只是不会说话而已。”我常常这样说。
游客总问:“它们整天发呆不无聊吗?”其实海豹是真正的极简主义者,吃饱了就晒太阳打盹,打架不超过三回合,求偶失败了也不会情绪低落。有次我加班到深夜,发现小花独自在月光下转圈游动,水面划出的银环像一串项链。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人类定义的“精彩生活”,未必比得上它们知足常乐的哲学。
(晚报记者 马晟/文 张轶伦/摄)
记者感言
从日常喂食的细致入微,到训练互动中的耐心与智慧,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饲养员讲述的每一个故事,无论是海豹们的小习惯,还是它们与人类之间建立的信任与友谊,都十分温馨。动物保护工作远不止于提供食物和住所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对自然界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