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教育

“植”此青绿,不负春光

锡城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活动

  又是一年植树节,锡城校园内外绿意萌动。无锡中小学开展植树节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活动,把课开到大自然、开进绿色中,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

  种一棵树,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

  一场场植树节活动,是无锡师生践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生动注脚。

  无锡市第一中学学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劳动基地种下春天的第一棵红豆杉树苗、第一株向日葵……他们在挥锹培土的劳动实践中,感悟生命成长规律,锻炼吃苦耐劳品质。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与无锡地铁集团联合开展植树共建活动,以植树为媒,共话绿色发展。“培土的深浅直接影响根系呼吸”“以一定角度种下树苗,根系才能舒展生长”……活动现场,学生分组协作,将生态理念融入实践,课堂上的知识在泥土里变得更加生动。“今日栽下的是树苗,明日长成的是栋梁;今日躬耕的是土地,明日托举的是家国。”辅仁高中党委书记张军说。接下来,辅仁高中还将与无锡地铁集团共建城市幸福空间。

  无锡市沁园实验小学的“勤谨”少年在学校小花园的空地上栽植了一棵棵樱花树苗,在小菜园春播,为充满书香的校园环境增添了一抹绿色。学生们手持小铲子挖出树坑,谨慎扶持着树苗,细心培土、浇水。樱花树苗的根系在松软的土壤中生长,生态意识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采访获悉,新种的樱花树和耕种的苗圃将被纳入学校的“成长树”养护计划中,学生将轮流担任“护绿小卫士”,定期为它们施肥、浇水和修剪枝叶。

  在春天里撒下爱和春光

  3月12日,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空港分校师生在“责任田共耕”“路灯焕彩”“绿意铭心”等一系列生态行动中感受春天、播撒爱。

  “挖坑深度要30厘米,锹头斜插土中,脚踩锹背发力!”硕放街道残联专委专干顾金手持铁锹,在残疾人之家的“爱心责任田”边示范边讲解。学生志愿者与残友结对,按步骤挥锹翻土、扶正蓝莓苗根系,再将腐殖土与沙土混合回填。“覆土后轻拍压实,浇透定根水,成活率更高!”顾金提醒道。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空港分校高一学生夏子钰表示,以前在生物课学过植物结构,这次通过实践真正体验了“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收万石谷”的道理。“责任田认领行动期间,我们将定期组织养护培训,收获的蓝莓将通过爱心义卖助力公益,让‘志愿红’在泥土中沉淀出温度。”梅村高中空港分校老师邹馥凯说。

  学生在春天种下的还有对校园的爱。在梅村高中空港分校学术环岛的木架上,毛绒熊猫怀抱七彩风车倚藤而坐,彩纸蝴蝶停驻在仿真月季丛中,紫叶李的粉白花瓣与手工折纸樱花交相辉映。学生们将闲置的毛绒玩具、废旧布料、藤蔓枝条重新组合,为校园路灯披上“春日盛装”。在该校综合楼外,学生还为白玉兰、山茶等校园植物悬挂手工标牌,上面标注植物的学名、习性,还融入诗词典故与实用功效。“扫描二维码就能跳转校园植物百科页面。我们希望学生成为‘自然档案员’,通过校园一草一木看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物老师付婷婷说。

  行动不仅是添绿,更是沉浸式育人。通过一系列植树节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明白何为“向下扎根”与“向上生长”。未来,梅村高中教育集团将持续推进“校园生态圈”建设项目,将劳动实践、公益服务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自然中的成长课堂

  “以后吃薯条都得先谢这片地!”以植树节为契机,市北高中将劳动课堂搬到校园农场里,学生在栽种土豆、培植草药的躬身实践中,解锁“绿水青山”的生态密码,在协作、创造与思考中,书写“五育融合”的成长答卷。

  活动当天,市北高中开展中草药种植实践活动,高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翻土、挖坑,铺设营养土,分组栽种薄荷、金银花、马兜铃及杭白菊,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马兜铃喜阴,金银花耐旱,每株草都有个性。”市北高中生物老师张红莲现场示范科学养护技巧,如薄荷浇水需“见干见湿”,但要避免积水烂根;金银花修剪需保留3节芽点促分枝;马兜铃需每周检查叶背蚜虫,以肥皂水物理除害。三组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种植方法参与动手实践,薄荷组用喷壶模拟细雨灌溉,金银花组学习搭设竹架,马兜铃组标记毒性警示牌,杭白菊组则用土壤检测仪测试酸碱度。他们还为草药分别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温湿度、叶片变化及施肥周期。“接下来学生每周轮班记录发芽率,秋天就能收获自种药材。”市北高中副校长杨云波表示,种植成果将用于制作标本册及举办校园中医药文化展。

  无锡市新吴区高浪小学的植树节活动与十岁成长仪式交融,为学生的成长之路增添一抹别样“绿”意。“希望孩子们如小树苗一般,于阳光雨露的滋养里茁壮成长,在知识海洋的灌溉下日益聪慧,从品德沃土的培育中愈发善良,经生活风雨的磨砺后愈加坚强。”高浪小学副校长孟燕说。学生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领取工具和材料,奔赴各自负责区域。栽种、浇水、施肥,清理枯枝杂草,捡拾垃圾碎石……他们用双手为学校两周岁的筠艺园献上最美的礼物。校园的另一角,家长代表和学生一起种下果树。“我和小树一起成长”的牌子上写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杨涵整理 通讯员 祁慧敏 张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