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认为是现偶剧“大年”,而今年2月至今的市场环境可以看作一个缩影,现偶剧扎堆开播、三平台人手一部重点项目的大场面,表现出行业试图重拾这一类型热度的决心。
但目前的播出效果,恐怕要给这种决心打个问号。
新变化与新问题
在春季档集中释放现偶剧,应该说各平台是有一定默契的。
在一般认知里,春季是长视频每年的淡季,学生下学期课业紧张、老年群体集中安排外出,观看剧集的人群会更集中在上班族,因此职业剧或都市爱情剧的分布会更多。
今年,都市爱情为主的现偶剧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从春节后的《白色橄榄树》《树下有片红房子》《漫城》,到之后三大平台人手一部“二字”重点项目《难哄》《滤镜》《爱你》,再到《嘘,国王在冬眠》近期播出,整体分布明显扎堆。如此集中的平台动作,意在解决现偶剧近两年的市场冷淡。
“行业对于现偶剧最大的忧虑,在于这个传统热门题材,逐渐失去了制造爆款的能力。”制片人老许分析称。
2023年《我的人间烟火》《以爱为营》等一批头部现偶剧出现争议之后,2024年已经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市场危机,在长剧集受众流失、市场日趋成熟、缺乏头部破圈内容的大环境下,全年现偶剧未出现有说服力的“爆款”内容。这意味着以偶像剧生态建构的流量基本盘,正在出现缩水。所以平台方面才会如此急切地,希望重新树立现偶剧市场影响力。
但这是否解决了现偶剧“爆款难”的问题?从几部剧集的播出效果来看,现偶剧并未打开更广泛的观剧市场,而局限在小部分深度用户的狂欢。“现在行业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观众在现偶剧里找到‘新鲜感’。今年这些现偶剧不是没有,但现在看来,恐怕还不够。”制片人彤彤分析称。
“中年危机”
“现在的问题是,大家其实不确定现偶要怎么做了。”影视策划曹璐表示。
在过去几年中伴随着内容升级,市场的成熟度提升之后,反过来对内容的要求也在拉高。这对于已经发展了20多年的华语偶像剧来说,堪称一场实打实的“中年危机”。
“不可否认的是,现偶剧的创作肯定是掉队的。”曹璐认为,如果对比古偶的话,其实能够明显发现古偶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比如长剧‘短剧化’或者大女主经商、从军搞事业等等,现在甚至会开始尝试‘无CP’的玩法,“但现偶还是在一门心思谈恋爱。问题是,除了撒糖之外,现偶剧尝试的很多路线,都证明是无效的。”
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许是,现偶剧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其被“质疑”的宿命。老许认为;“现偶就是天然比古偶更难沉浸和代入的,比如一些职场设定、事件如果不合理,观众就会立刻出戏,而这就会让观剧体验减分。”
同时,伴随着市场逐渐成熟,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对剧集故事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元,加上过去20多年行业的过度生产,也造成了相关叙事模式和素材的透支。对于走过20多年的现偶剧,想再给观众带来“新鲜感”是越来越难了。
面对当下市场,“中年危机”的现偶剧出现了某种无措。难道这种类型,真的到了该退场的时候?
怎么办?
对于这个传统的支柱类型,剧集行业当然没那么容易放手。在今年这个“大年”里,行业储备的主要现偶剧超过30部,加上去年开始头部花生纷纷进组现偶,后续平台项目供给非常丰富。
这其实表现出平台方面对现偶的态度。彤彤表示,“因为过去几年大家都想做大项目,靠着整体市场升温,甚至一个项目能养活平台一季度;但去年降温明显,很多古偶大项目表现不佳,那么现偶的性价比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如果成本可控、项目实现盈利,现偶剧还需要爆款吗?曹璐指出,这恰恰是目前很多中小成本现偶剧的开发思路:“现偶项目做到盈利其实不难,毕竟要做出视听质感,比古偶要便宜得多。只要不是口碑崩盘那种,至少回本的压力没那么大。”但彤彤认为,平台对“爆款”依然是有需求的。
近年来,行业的探索方向主要是“现偶+”,即加入更多元素进行“混搭”,比如,《滤镜》融合了软科幻和喜剧元素,《焕羽》把校园青春和悬疑元素相结合;还有主角身份设定的新鲜感,《白色橄榄树》的战地记者+爆破工程师,《爱你》的中医+酒店经理,都是屏幕上的新类型。
但这种尝试,从今年来看效果不算理想,或者说目前的力度还不够。老许认为:“现在是观众不接受那种‘恋爱大过天’的故事了,现偶可以谈恋爱,但必须是以角色具有独立的个体为前提的,找到更多生活的影子和现实考量。”
“好的人物和故事,才可能给行业带来真正的生命力。”
(搜狐,图片来自剧方公开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