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里”浓度攀升 商场刮起取名新风

  老名承新意,开出商业花。再过不久,经开区又一个新兴商业体“和风里”即将揭开神秘面纱。从“周新里”到“太湖里”,不知不觉间,无锡的“里”字辈商业越来越多,从已经遍地开花的“广场”和“购物中心”,到如今异军突起的“××里”,商业赋名变化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消费新浪潮?

  为什么是“里”?

  “以‘里’取名的商业空间,不仅承载着江南街巷的集体记忆,更通过文化赋能创造出独特的商业生态。”新泽文商旅公司招商中心负责人熊欢欢介绍,正如以“百年烟火,周而复新”为理念打造的“周新里”,通过举办村上春树作品文学展、人文艺术季等高端文化活动,成功培育出具有鉴赏力的文化社群,形成“精致烟火气”的独特定位。“里”既是年轻人社交磁场的具象化表达——咖啡馆里的闲聊漫谈、市集摊位前的创意碰撞,构筑起Z世代钟爱的“第三空间”;亦是街巷松弛感的诗意表达,绿荫渗透的石板路、小桥流水边的茶摊头、街角书店的暖黄灯光,共同编织着都市人渴求的慢生活。

  “太湖里”的名字由来则更有故事感。“在老一辈的记忆里,‘太湖里’就是马山,因此,‘太湖里’代表的是一种地方文化和历史情怀。”马山太湖里睦邻中心(无锡贤荟文化)企划推广部副部长戴冠群解释,马山曾是太湖中的一个岛屿,1969年的围湖造田运动后,马山形成了现在的半岛形态。无锡话说“去太湖里白相相”就跟现在“去马山游玩”是一个意思,延续“太湖里”的叫法,也是让年轻一代能够知道关于马山的故事。

  无锡地方历史专家指出,“里”在古代既是行政单位,也是长度单位。《周礼》说:“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二十五家为一里。”《明史》上说:“一百十户为一里。”古代居民居住的地方不少都以“里”为名,无锡就有不少“××里”的老地名。从颇具历史故事的夹城里、尤渡里、大庄里,到如今“熙云里”“风华里”等现代住宅小区也延续着以“里”字取名的传统,“里”,对于无锡人而言,可谓是倍感亲切。

  “好的名称首先容易被大众所牢记,朗朗上口并便于传播,如果其取名能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历史背景是最好的”,在戴冠群看来,对于商业综合体而言,只有结合地方特色,方能展示其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给消费者留下更多的记忆点。

  从“卖商品”到“造场景”

  二十年前,步行街人头攒动,鳞次栉比的店铺间升腾着市井烟火气;十年前,一栋栋玻璃幕墙高楼拔地而起,购物中心成为休闲娱乐的核心载体;而如今,退界让绿、街巷织补的开放街区成为了新风尚,商业形态正从“空间提供”向“场景营造”转变,“××里”正是在这样的规划设计中“生长”起来的。

  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有5000多篇关于“周新里”的笔记攻略:茑屋书店、无用之物市集、村上春树作品文学展、中国当代作家文学访谈、艺术文创限时快闪……从网友们选取的“切片”中可以看到,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是这片街区独特的引流密码。

  “现在的消费者偏好从功能消费转向体验消费,所以我们既要延续传统市井烟火气,也要打造沉浸式的文化场景,为消费者创造情绪价值”,熊欢欢透露,即将开业的“和风里”是太湖新城打造的第二个“里”系商业。“我们原定的名字是震泽睦邻中心,基于当前大家的消费习惯,同时考虑到商业产品的迭代,并结合该项目的区位发展性进行了定位优化,我们将震泽睦邻中心更名为‘和风里’。”从“周新里”到“和风里”,均指向了一条清晰的商业产品线——以开放共享的街区形态为基底,将社交基因深度植入空间肌理,打造出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空间。

  文化符号需避免“千城一面”

  根据《江苏省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办法》,“里”字作为地名后缀具有严格限定——仅适用于宽度不足10米的道路命名,而商业市场中“××里”的广泛存在,是商家营销推广的一种方式。无锡市住建部门相关人士解析道,这类“里”字取名多为项目推广的创意符号,可以看作是商业体的“小名”。一旦涉及法定命名,则需严格遵循规范:如“大厦”需满足建筑高度与面积标准,“中心”则需具备特定主导功能及规模要求。“这样既为商业创意留足空间,也通过法定程序维护了城市命名的规范性,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之间的巧妙平衡。”

  “‘里’字本身承载的文化意象,应与在地文化深度绑定。”无锡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卢福东教授提醒,当全国各地的“××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无锡在抓住这波流量东风的同时,也要警惕文化符号的表层化滥用。他建议通过为商业街区持续注入新鲜文化体验、创新业态组合等方式,打破同质化困局,让“××里”真正成为承载城市记忆、激活空间价值的文化容器。(晚报记者 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