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电视剧《六姊妹》引爆“亲情”旧话题

多孩家庭中,兄弟姐妹该咋相处

  随着电视剧《六姊妹》的热播,兄弟姐妹间的深情厚谊重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一生最漫长的关系中,我们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越来越多的多孩家庭中,这场关于“亲情”的旧话题,又将走向何处?最近,记者走访了多位市民,了解他们的不同感受。

  守望与相助:

  永远的后盾与支持

  “我们这一辈人,苦一起吃,福也一起享。”80岁的陆奶奶一边翻看泛黄的老照片,一边说道。照片里,她和五个兄弟姐妹挤在一起,穿着打满补丁的棉衣,却都笑得灿烂,“那时候,一起下田挑水、种地,哪怕吵了嘴,第二天照样会一起割麦子。”

  如今,这些兄妹当中,有的已不在人世,其余的也分散各地。“一年见不了几次,但电话一个都不少。有啥事,第一时间就会在群里喊一声。”陆奶奶说着说着,眼角泛起了微光,“年纪越大,就越怀念以前的事。日子虽然散了,但心还拧在一起。”

  家住锡山新村的刘娟娟,今年71岁。2月底,正值她生日。她刚刚经历了老伴离开的痛楚,情绪非常低落。弟弟和妹妹邀她相聚,一起庆祝这个生日。那天,她戴上寿星帽,在烛光中许下心愿,亲人们围绕在侧,一起唱起生日歌,她深深感谢父母为她留下了这些同胞手足,时刻支持着她。

  弟弟刘忠明表示,这是姐夫走后,姐姐迎来的第一个生日。家人们怕姐姐在家黯然神伤,希望她能振作起来,也希望她知道,家中有这么多亲人,永远会是她的后盾。

  竞争与成长:

  在夹缝中寻找自我

  “你看看,这满脸的疤都是我哥小时候抓的。”小麻每次说起和哥哥的相处,满是辛酸。他说,其实哥哥脸上也布满了被他抓过后留下的道道指甲印。他们从小在农村,两兄弟就是这样在相爱相杀中长大。

  他听大人说,小时候,小姨给他织了顶帽子练手。估计小姨不是偏心,只是还没来得及给哥哥织上一顶。他哥气得不行,瞅着戴上新帽子的弟弟,拿起斧头就当头砍去。还好小孩子力气不大,帽子坏了,他的脑袋擦破了点皮。

  如果说以前的多孩家庭,是在一碗饭里分享彼此的苦和乐,那么当代的多孩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更多是一场在“爱”与“比较”之间的博弈。

  “不是每个兄弟姐妹的关系都如同蜜糖。”“90后”郭韫说,她和姐姐从小性格迥异,成绩也有高低,“小时候爸妈总拿我们比,谁考得好就奖励谁,搞得我们关系一直紧张。”而真正理解姐姐,是在郭韫当了妈妈之后。“她婚后过得很不容易,我才意识到,她不是‘优等生’,只是扛得住压力而已。”

  27岁的赵思源是家中的“二哥”,上有哥哥,下有弟弟,“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那个最不显眼的。”“哥哥学习好,人又会说话。弟弟身体不好,爸妈觉得他‘弱’,什么都让着他。”小时候,赵思源穿的总是哥哥淘汰下来的衣服,用的是弟弟挑剩下的文具。高考那年,他偷偷报了一所很远的学校,“其实我不是要争谁多谁少,我只是想被看见一回。”

  平衡与发展:

  最难的是“分寸感”

  市民戴钰育有“龙凤胎”。为了避免孩子们“抢爱”,她和丈夫为每个孩子安排了“专属时间”。“每月轮流陪他们一天,不被打扰。”在她看来,“公平”并不等于“平均”,而是“在孩子需要时出现,在他们孤独时陪伴”。她还鼓励孩子们轮流做家务,共同决定家庭事务,“让他们明白,家是大家的,情也是大家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亲情的“天平”并不总能保持平衡。1974年出生的邵先生,是家中的长子。父亲早逝,他很早便自觉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从小到大,弟弟就是家里的‘小’,哪怕我们只差几岁。”小时候的偏爱让他隐忍,长大后的倾斜则让他难以释怀。“家里拆迁,所有的钱都给了弟弟。我妈身体不好,住院看病的钱,还是我来出。”邵先生说,“弟弟也不是坏人,只是这种结构从小就固化了,谁都没想去打破。”

  市民李女士今年42岁,是两个女儿的母亲,也有一位哥哥和一位姐姐。她回忆说,小时候家里经济拮据,有一次她发烧,哥哥悄悄把自己省下的鸡蛋煮了递给她,“那味道,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她如今也在努力把“手足情”延续给下一代。“两个女儿经常争玩具、抢零食,我不阻止,但会跟她们说,要学着‘带着感情吵’。不是对抗,而是学会共处、学会原谅。”在她看来,姐妹之间的感情,要靠岁月一点点磨合出来,“比什么都难得”。

  (陈怡迪 黄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