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读魏思孝《土广寸木》札记

  | 刘彦亮 文 |

  读完青年作家魏思孝的《王能好》,又接着读了他的新书《土广寸木》,这本书从书名看,就是村庄两个字的分解,望文生义。这本书分上下两部,上部是局部,下部是一年。上部依照七个小标题分别是馒头、混子、酒、李宝、人肉、屎、福利。每个标题独立成章节,表面看相互独立,仔细看又相互勾连,内容依照“辛留村”为中心,勾勒出世事百态,下部按照一年的十二个月,从一月写到十二月。以“我”为叙述者,以月为单位,以“我”与老付母子的生活为主,涉及的其余村民为辅,贯穿一年的乡村生活,里面包含了农事生产、婚丧嫁娶、基层政治等,来展现乡村的各个方面。

  多头树状一主干结构。这些年阅读,这种结构是我第一次遇见,尤其是上部中的七个章节,按照七个关键词分别展开,每个小标题都汇聚了村庄里的一些人和事,看似无头绪,实则内部紧密联系,这个联系是村庄的生活百态,包括下部一年十二个月的写法在小说中也很独特,一年一年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村庄的日常。作者选取了这些特殊的人和事,向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正像序言里赵坤老师解读的那样,一座叫“辛留”的村庄,辛是心酸的辛,也是辛苦的辛,看起来有点像幸福的“幸”,却差着几笔,相隔着千山万水,总也越不过去。虽然改革开放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几十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辛苦依然存在,在这个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农民在土地与城乡之间来回徘徊,变革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是无所适从,老一辈人坚守土地,新一代人既不想坚守土地安分守己地生活,又找不到出路。这是现代农村和农民面临的又一难题。这种多头树状的写法,有些像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但是又截然不同,《马桥词典》是通过词语来解释马桥人的日常生活,而《土广寸木》是通过人来再显辛留村的人生百态。

  重新回到人的本质。魏思孝的这本小说,没有依照乡村进化和农民成长美化生活,而是真实再现乡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表现出艰难的民生。他没有按照传统的写法,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写作,而是贴着活生生的人来写,没有美化也没有丑化,是真实记录他们的生活片段、日常生产生活。人是这本小说的主体,这个主体中有通过上学或军转走出去的极少数,如赵长青和刘雄,完成了身份的转换,但大多数人依然在打工和耕种之间徘徊。他们拮据而卑微,自私又暴戾,经济的冲击使他们失去了原有的人伦和古老的乡约,从而转移到有奶便是娘的生存原则,有的选择躺平,有的选择用酒精来麻醉自己,有的为了钱不惜犯罪坐牢,有的为了当选村干部贿赂村民为自己拉选票。

  泥沙俱下的粗粝。既然是写农村,那么就没必要那么斯文,作者是抱着一种把笔磨秃了的方法写作的。为了更加贴合人物的身份特征,作者不惜用了很多粗鄙的词语,比如:操、吃屎、死、屌等。目的都是为更加切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你仔细读来魏思孝的每一句话都是非常准确的,粗看这种写法似乎有些笨拙,但是仔细咀嚼,他的用词其实非常克制,几乎是憋着一口气在写,这种写法是很有难度的。另外,作者没有刻意地卖弄文采,而是实实在在地表述,没有在小说中插入文学名著中的主人公,给读者带来作者很有文化这种假象。我觉得他的这种笔法,是一种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笔法,看似容易写起来是很难的。需要一种能力,更需要一股勇气。

  《土广寸木》,魏思孝 著,北京日报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定价: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