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市商务局推出“樱花好物市集”消费新IP,将其作为长期性市集品牌打造运营。近几年,在商场、公园甚至地铁口的公共空间里,大大小小的市集呈现井喷态势,手作、美食、文创……携好物而来的市集,所到之处多是人潮涌动。作为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市集经济正在重构消费吸引力。
业态联动,商旅文体展融合
上周末,无锡各大公园景区里各大春日主题市集纷纷开市,与市民游客共赴春日之约。金匮公园“有爱市集”带来黑科技+限定美食+二次元狂欢的三重惊喜;大溪港湿地后备厢市集上咖啡味飘香,特色饮品目不暇接;鼋头渚景区集结樱花主题产品,与花光潋滟的樱花大道交相辉映。
集市虽小,却包罗多元业态。从满足口腹之欲的美食、饮料,再到赏心悦目的非遗手作、景区文创产品,核心位置放上几辆新能源汽车和炫酷的机车,不论男女老少来,都有了各自心仪之处。
在金匮公园市集上,穿着汉服的女孩在非遗簪花摊位前,一边挑选一边交流妆容搭配。姐妹组团淘淘喜爱的冰箱贴和手工彩绘本,小家庭出游也能找到落脚地,带娃体验时下流行的儿童面部彩绘,成为樱花树下“最靓的仔”。“好吃、好喝、好玩、好看,空着手过来,返程时拎着大包小包心满意足。”来自南京的曹婷婷说。
商业、文化、旅游在特定空间碰撞的市集已经成为各大购物中心引流的利器。中山路某商场运营人士介绍,市集的受众可以基本覆盖所有年龄段,可以很大程度上活跃商场气氛,活动的频次基本是每月一场,除了带来新客流,也让老客人保持新鲜感。“购物中心品牌入驻相对固定,不可能涵盖所有业态,市集更为灵活,在商家引入上,着重考虑小而美、单价比较低,满足客人即买即得的需求。”
不止买卖,强化社交属性
无锡入春以来,东林文旅运营相关负责人陆琳便在多个市集之间连轴转。她介绍,3月份参加的市集已经超过10场,平均每3天参加一场市集。如此高频度的背后,是市集带来的可观效益。摊位上售卖冰箱贴、笔记本等文创产品,单价多在50元以下。在游客高昂的购买热情下,高峰期单日营业额可以达到万元。
在经济效益之外,推广作用也是品牌重要的考量。上周末,凯旋摩托带着4辆不同风格的摩托亮相市集,迅速引起大家围观。不论是年轻的俊男靓女、咿呀学语的儿童,还是头发花白的老人,都争相拍照合影,年龄50+的姐姐们坐在摩托上对着镜头摆出造型。“人多到已经把我挤出去了。”凯旋摩托华东区域经理姚雨说,目前品牌在无锡还没有开设门店,通过市集可以收获一波好感度,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跟大家见面。
因地制宜,打造“在地性”护城河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当前居民越来越注重消费的体验感,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成为提振消费、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市集作为一个消费新场景,将市井烟火气与时尚潮流、创意场景相结合,展示着城市的消费活力、魅力风采与多元包容。但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这一业态的新鲜感有所下降,也势必产生审美疲劳。如何避免同质化、加强多元创新,成为主办方和供应商的重要考量。
当市集经济进入深水区,不少市集运营方通过加强选品、细分化运营,聚焦目标群体,培育自己的特色市集项目。比如“无锡有点甜”青年人才市集走进多所高校,将人才政策、互动打卡以及无锡文创福利融合。非遗专场集市则展示精微绣、漆扇、无锡纸马等多项传统技艺,大东方百货举行“碳水脑袋”面包集市,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吸引本地年轻消费者试吃尝鲜。
业内人士表示,市集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需要在保持“烟火气”的前提下进行空间和内容的升级。“市集主题与场地还需深度融合,在场景装置、环境布置、互动策划上下功夫,打造沉浸式的游玩和消费体验,打造‘在地性’护城河,有条件的也可以利用AI技术增强延伸视觉和味觉感受。”
(晚报记者 陈婧怡/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