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市农博园的一处番茄大棚里,一台形似“机械章鱼”的设备正灵活地伸缩机械臂,精准地摘下一颗颗红透了的番茄,并准确放在输送带上。该采摘机器人出自无锡学院几名本科生之手,由长度可伸缩的输送带和机械臂构成,每分钟可摘10多个果实、采摘成功率90%。随着其200万元订单的落地,年轻力量正在智慧农业领域崭露头角。
“传统农业机械只能处理标准化作物,但在实际种植中,番茄的位置、成熟度都不同。”无锡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张政告诉记者,团队研发的采摘机器人能根据果实的形状自动调节夹持力度,抓取精度控制在0.5毫米——这相当于能精准摘取藏在叶片后的果实而不损伤植株。
张政的团队即将成立自己的公司。该团队已与无锡本地农业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小批量投入商业化应用。在新吴区的一家农场,该设备展现出惊人适应性:可匹配不同垄距,能完成从草莓到柚子的精准采摘。更关键的是其AI成熟度检测功能可以避免采摘未成熟果实,较人工采摘减少15%损耗。“以前,雇10个人1天能摘5亩番茄。现在,2台机器就能完成,成本降低40%。”农场主李先生说。
这支团队掌握的技术并不限于采摘,其开发的智能种菜机器人能完成播种、施肥、病虫害监测等全流程作业。目前,该设备已在无锡锡山、新吴的6个农场实现应用。
“我们计划迭代集群作业系统,让20台机器人协同管理百亩果园。”团队负责人张政展示的蓝图中,这些设备将构成分布式农业物联网的“神经末梢”。当年轻工程师与田间地头碰撞时,或许正如他所言:“最好的技术不在实验室,而在泥土里。”(陶洁)